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2007年10月5日热播以来,引起观众的反响。《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其中第一部分以林则徐、魏源等少数人开眼看世界为起始,到洋务运动试图以封建统治秩序与西方技术相结合来实现自强,再到维新派试图以君主立宪来改革政体、变法图强从而挽救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这些复兴之路先后都失败了,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了闸门……
材料二   2007年10月13日,《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近800米的展线,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见证,浓缩了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来自四川的八旬谭姓老者,一边重复着毛主席的这句话,一边在开国大典巨幅图片前留影。五名来自首都钢铁工学院机电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也一起在这里留影,他们说:“站在这里我们心潮澎湃,感觉自己重生了。”开国大典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由此进入了新纪元。
材料三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四

2008年7月八国峰会八国集团首脑合影     胡锦涛出席2008年7月八国集团对话会
材料五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如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闸门的?
(2)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前期(1949年—1956年)的重大举措,从政治、经济和外交上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如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新纪元”的?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两方面说明当今中国是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的? 
(4)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个奋斗过程,为了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你认为中国在政治、经济上有待完善的关键是什么?
(5)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取得一定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走和平崛起道路的今天,中国的发展具备了哪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提炼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材料二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2)依据材料二,说一说当时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2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二变化的原因。(4分)
(3) 材料二中所说的“民国初形成的这样一种社会心理”是否符合事实?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分)
材料三 20多年前,“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一)。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
图二):

图一                         图 二          
(4)结合材料三分析由“毛式中山装”到多姿多彩服饰的变化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48年美国《对外援助法》规定:受援国输出的主要商品和经济计划,都必须由美国为马歇尔计划的执行而设置的机构——经济合同署同意;……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的监督,在政治上排挤和压制各国进步势力。……马歇尔计划期间,美国为“援欧”(法、意、荷、比、卢等16国)拨款131亿多美元。
•     材料二 从60年代后期起,日本对美国贸易出现顺差并逐年增加……在世界市场上,日本的制成品出口额1707.8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453.4亿美元。1980年,日本的粗钢和汽车产量超过美国。1965年~1972年,欧洲共同体国家出口增加了158%,而美国的出口只增加了80%;1972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13.4%,欧共体为33.7%
•     材料三 从70年代起,日本在日美同盟前提下开展“多边自主外交”,与中国恢复邦交,……积极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撤出“北约”,调整与苏联的关系,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英国逐渐不再依赖美国。
•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3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联系材料一分析其影响?
•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联系材料二,谈谈你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内阁是在永乐时期(1403—1424)建立的。……通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在中国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开始出现的内阁首辅,就是首相的雏形。后来,它被西方人学习,形成了后来的内阁制和首相制。……清朝取代明朝后,大多继承了其包括内阁在内的基本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的先进性》
材料二  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成立。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本内阁即总统制下的内阁,临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1912年3月11日《临时约法》公布实施,同盟会会员唐绍仪担任国务总理,宋教仁、蔡元培等四名同盟会会员参加第一任内阁,7月15日内阁改组时均被迫辞职。1916年4月21日政府组织令制定公布,中华民国第11任内阁以国务卿总理国务,各部总长皆为国务员,树立责任内阁先声。5月8日袁世凯改政事堂为国务院。
请回答:
(1)你对材料一中“权力平衡”一说是怎么理解的?请对作者关于中西方内阁制度关系的论述予以判断分析。
(2)民国初年内阁及其政权组织形式更迭反复,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民主共和政体。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呈现出何种特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菸草、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葡萄。与此同时,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地瓜)、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材料二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廷。在国家内部的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很难称为一个大国,即使称为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方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材料三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等各地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材料四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另外,也有人认为,“CHINA”一词的产生与秦朝有关,因为英文中“秦”的翻译是“CHIN”。还有一种观点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音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从古代日本在提到笼统的中国概念时,则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的?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科技进步成果。
(4)根据材料四,分析英文“CHINA”一词的三种说法和古代日本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的历史文化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家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既受制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也受到理想理论探索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各有其得失,“封建(分封)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之最大弊端即在于“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在宗法分封制下,天子与诸
候差别不大,“非绝世之贵”,所以,“天子不敢肄于民上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
在西欧北美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化是一个曲折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晚清一些官员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写道:“泰西各国都城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耆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凡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详达之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主。”
参与过百日为新的张荫桓说:“欧墨(美)各国均设议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议绅(议员)均由民举,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议绅由民举,而上议绅则由世爵,然权归于下议院,则政仍民主之也。”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做了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为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理论探索,对建立新中国有重要影响。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宗法分封制与秦统一后君主专制的不同。顾炎武探讨这一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2)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社会经济发展
政治制度演进
 
17世纪
和18世纪
西欧北美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
 
英国实行议会改革,法国民主共和制确立,德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3)简要分析这些官员为什么要探索西方政治制度?上述两种说法哪一种更准确地反映了西方的议会制度?说明理由        
(4)依据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的史实,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政府”所进行的政治上的努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仔细阅读,回答问题:

(1)据图一,秦朝疆域在规模上有何特点?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有何积极意义?
(2)“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是指古代希腊创造了怎样的文明成果?其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据图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希腊成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原因。
(3)罗马帝国时期法律制度渗透到各个角落,稳固了帝国的统治。据图三,说明推动罗马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演变的原因?
(4)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使得古代政治文明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综合上述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治制度的选择与哪些因素有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卑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
材料二 史学家对阿里纷纷各抒己见,有人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也有人认为是“一个十足的暴君”。
材料三 “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请回答:
⑴材料一体现了梭伦的什么改革思想?(2分)
(2)材料二中对阿里的评说纷纷各抒己见,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说明理由。
(3)材料三中体现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维新采取了哪些奖励措施?
(4)从梭伦、阿里、大久保利通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中国与世界日益连为一体,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来往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                      -----哥伦布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15世纪末的哪一重大事件?该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影响?
材料二 有人在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
请回答:(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方式有哪些? 
(3)结合所学的知识,列举材料二中提到的“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在19世纪的前期和后期各出现了哪些?而导致这些交通工具革新的动力发明各是什么?
材料三 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1868年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请回答:(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瑞蚨祥创建时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动?(3分)
材料四  1956年,瑞蚨祥公司向毛泽东主席呈写了《瑞蚨祥公司生产情况报告》,毛主席指示:“历史名字要保存,瑞蚨祥、同仁堂一万年要保存!”
1985年瑞蚨祥被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老字号焕发新生机;济南瑞蚨祥绸布店1988年完成销售480万元,实现利税46万元。
(6)材料四反映了瑞蚨祥历经的两次重要发展的机遇,分别指出机遇出现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挖掘历史信息,探究历史问题。
  资料一: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方面,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孔子的形象可谓随时而迁、因人而异。
探究一:(1)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要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4分)
  资料二: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着重宣传了所谓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它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主张的。    ──《中国近代史》
探究二:(2)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是什么?(2分)
  资料三:情景模拟:1916年北京某大学课堂上……
  甲教授曰:凡事不遵古法,无以承天。乙教授疾呼: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丙教授慷慨陈词:孔氏主尊卑贵贱之阶级……故二千多年来,不能铲除阶级制度。众学生击掌欢呼:痛快!痛快!
探究三:(3)上述模拟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的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4分)
  资料四: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欧美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在塑造东亚传统方面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儒学创新的契机》
  探究四:(4)资料四如何认识儒家传统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你如何看待该观点?(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就是一部列强入侵与中国人民反抗的历史。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南京)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当天,155声警世钟敲响……从集历史荣辱于一身的见证人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之钟,静海寺在华夏子孙心中树起的不仅是一座代表历史的纪念碑,更维系着一种剪不断的民族情结。
材料二 下列图片是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
    
图片一:《恭祝中华民国万岁》             图片二 《共和》
材料三  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919年)
材料四 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农民起义频率频发生,但制度的稳定性却不受影响,在几千年漫长的时间里,“治”多于“乱”,体现出制度的合理性。但在面对现代文明的挑战之后,它却无所适从,一乱逾百年,而且越乱越裂,直到现代化成为全民的共识之后,才大乱而大治,为现代化创造了必备的环境。
——钱乘旦《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钟的主体高1.842米”,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敲响”155声警世钟”,这样的安排与中国近代史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请指出该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2)图片一中的中华民国的“国”字写法是“□内一个民字”,这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请你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解释该字的含义。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
(3)与辛亥革命中宣扬的“民族主义”相比,材料三中“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提出有什么进步之处?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具有怎样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在面对现代文明的挑战之后,它却无所适从”的结果是什么(不得照抄材料)?请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创造这个“必备的环境”所作的努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受工业文明影响,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读图1、图2、图3,回答问题:




 

 

 


 
(1)图2与图1相比,生产方式的特点有何变化?图2反映了哪两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
(2)图3与图2相比,长江三角洲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分布有哪些新变化?
(3)历史学家们曾指出:“中国的现代化首先在江南展开绝不是偶然的”。请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霍利•斯摩特关税法。美国政府为提高国内商品价格、增强对外贸易的竞争,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       
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后来又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  
法国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        
——《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
材料二 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的,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材料三 让我们再一次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1933年3月4日那天所梦想的目标了吗?我们已经找到快乐之谷了吗?
但是,我们的民主也正受到考验:在这个国家中,我看到数千万公民——占总人口的重大数目——他们中的大部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今天所称的生活之必需的最起码的标准之下。
我看到数百万家庭依赖低微的收入生存,以致家庭灾难的阴影日复一日地笼罩着他们。
我看到数百万人们,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日常生活仍处在半个世纪前一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认为不体面的环境之中。
我看到成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
我看到数百万人无力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又因为他们的穷困潦倒而无力工作,不能为其他数百万人生产。
我看到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房破损,衣衫褴褛,营养不良。
——1937年1月20日罗斯福总统连任就职演说
材料四 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评论罗斯福的“新政”时说:今天,国家正对没有特权的人进行保护,增加国民收入,并把此项收入更公平地分给各类生产者,为了达到这些目的,美国政府不仅承担起保证社会安全的全部工作,而且还要成为工业商业的参加者和创立者。……这个国家昨天还是个不干涉主义,或处于守势的国家,现在,它却从事建设和开办工厂,买卖货物和劳务,储贷货币,开办航运,经营铁路。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经济危机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采取了哪些应对的措施?有何共同特点?这些措施对当时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参照下列答法,对关键词语的含义作出解释。(不得摘抄原文)
例如:“不应消灭”指保持资本主义。
“经济的营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和补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三的演说词中,你看到30年代美国存在的社会问题是什么?罗斯福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4)根据材料四分析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以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某一例说明罗斯福新政产生的深远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曾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材料二  1917年俄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轰临时政府;1928年中国井冈山会师。
材料三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四 第一条 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第七条 ……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第九条 如出现缔约一方认为会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涉及其安全利益和针对缔约一方的侵略威胁的情况,缔约双方为消除所出现的威胁,将立即进行接触和磋商。
——2001年7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材料五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中俄两国革命道路有何异同?简要指出造成两国革命道路之“异”的不同国情。
(2)材料四与材料三的中苏(俄)关系有哪些主要不同?反映了两个时期我国分别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简要分析材料三反映的外交政策实行的原因?
(3) 材料五图反映了一个互信互利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诞生了,这成为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请问这个组织建立了怎样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怎样的区域合作模式?它的建立和发展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注:告诉)于君,发仓廪(注:粮仓)以赈(注:赈济)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注:显示)君之无惠(注:恩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 “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到伤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三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办,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请回答: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并分析评价。
(2)依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