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从2004年“首演开始,99场演出场场爆满,反响非常好”。“让年轻人一生之中到少看一次昆曲,改变他们对传统艺术的想法,这是白先勇将青春版《牡丹亭》引进高校的原因。”
“《牡丹亭》连接传统与现代,让大众欣赏传统戏剧,这是正统、正派、正宗的演出。”白先勇说,“我们不是迎合大众,而是做出美的东西来教育大众。” ——根据报刊摘辑
材料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立档、研究、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1)根据材料一、二,阐述白先勇的做法属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故宫这类有形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有何差异。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4年之后,“秦俑”出土,这更增加我们思考的机会。这批陶器塑像据估计约为六到七千个,个个不同。从脸上的表情,还可以看出各人的年龄和性格。……他们所着靴鞋的鞋底有圆钉。所穿的甲,铁片以皮带穿贯,都根据实物丝毫不苟的模制,步兵和骑兵的制服也不同。并且这几千个塑像带着战车和兵器构成战斗队形,又能大概一致保存艺术和技术上的同一标准。这些地方,也使我们对秦始皇的为人,另有超过以往历史评价的感想。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有一件事,我们无法忘记,即秦始皇是历史上“万里长城”的首创者。这是嬴政统一中国之后命蒙恬率兵三十万,收河南,伐匈奴,在团结对外的条件下,全面筑城。此举更表示他的极权政治有实际的需要。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 据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87年遴选《世界遗产目录》时对秦陵兵马俑的评价词: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园,工程浩大为史所罕见。……1974年至1977年在秦始皇陵东1500米处发掘出了秦陵兵马俑坑……目前在三个墓坑中共发掘武士俑800多件,木战车近20辆,战马100匹。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千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陶俑体态高大,与真人相仿,一般在1.8米左右,陶俑的神态各异,表情逼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各式奇异珍宝。秦陵及兵马俑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俑的主要特点,材料中的“这些地方也使我们对秦始皇的为人另有超过以往历史评价的感想”的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提及了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哪些事迹?作者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极权政治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兵马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目前历史和考古学界最重要的三大课题是:人类的起源、农业(稻作)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起源。在我国,人类起源的代表性发现有北京猿人,农业文明的代表性发现有河姆渡遗址等,国家起源的代表性发现有良渚遗址等。
材料一:上山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位于浙江省浦江县境内。遗址的年代距今约9000~11000年,而河姆渡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
材料二:在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片的表面,发现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夹杂大量的稻壳。对陶片取样进行植物硅酸体分析显示,这是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
材料三:遗址内具有明显的由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特征。在遗址出土的陶器(片)和石器中,陶器多为夹炭红衣陶,数量少,陶质疏松、火候低,器型十分简单。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并发现少量通体磨光的石锛和石斧,其中以石磨盘和石磨棒的组合最具特点。
材料四:中国迄今发现的万年以上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以洞穴、山地遗址类型为主,而上山遗址位于浙中盆地,四周平坦开阔。遗址发现了结构比较完整的木构建筑基址。
图一考古现场 图二陶片中的稻谷遗迹 图三石砧 图四石磨盘和石磨棒
——以上材料均摘自金华新闻网
⑴根据材料一,上山遗址的发现有何意义?将对目前历史和考古学界最重要的三大课题中哪一课题研究的产生巨大影响?
⑵结合材料二和图片二,可以证明什么?
⑶结合材料二、三、四和图片一、二、三,可以反映出原始先民们怎样的生活方式?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昆曲源自苏州昆山,元末明初在江南流传,万历、嘉靖年间达到鼎盛,著名曲目有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汤显祖的《牡丹亭》等。昆曲集音乐、表演、舞蹈、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之大成,在唱腔、配乐、舞蹈、唱词方面均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明清之后的很多戏曲都借鉴昆曲的形式,吸取养分,说昆曲是百戏之王、百戏之师,丝毫不为过。正是由于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乃至文学史、音乐史、舞蹈史方面的卓越地位,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昆曲列入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19个项目位居榜首。
昆曲是一门盛行于士大夫阶层的高雅艺术,曲腔哀婉,文字洗练,意境幽深,明代高雅的士大夫阶层给与昆曲强有力的文化底蕴支撑。乾隆年间,形成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争雄的局面。乾隆嘉庆年间昆曲作品多为丈人学士创作并为上层社会欣赏,逐渐脱离群众,日趋衰落,而地方戏虽然不如昆曲高雅,但音调优美,语言通俗,表演生动,极受人民群众欢迎。虽然建国后我国也成立了昆剧院对昆曲继承发展,但是由于昆曲的唱词过于陈旧,曲风很难满足现代观众口味,当今昆曲在我国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昆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保护传承发扬昆曲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由于昆曲阳春白雪的表现形式,培养持久的生存土壤又异常艰难。因此如何保护、发展这一濒危的传统文化,是一项很迫切的课题。
请回答:
①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昆曲兴起和发展的历程。(3分)
②昆曲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百戏之祖”?(3分)
③乾隆嘉庆年间昆曲在与地方戏争雄中趋向衰败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2分)
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当今昆曲面临着哪些困难?你如何认识拯救和保护昆曲为当务之急? (4分)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4年之后,“秦俑”出土,这更增加我们思考的机会。这批陶器塑像据估计约为六到七千个,个个不同。从脸上的表情,还可以看出各人的年龄和性格。……他们所着靴鞋的鞋底有圆钉。所穿的甲,铁片以皮带穿贯,都根据实物丝毫不苟的模制,步兵和骑兵的制服也不同。并且这几千个塑像带着战车和兵器构成战斗队形,又能大概一致保存艺术和技术上的同一标准。这些地方,也使我们对秦始皇的为人,另有超过以往历史评价的感想。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据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87年遴选《世界遗产目录》时对秦陵兵马俑的评价词: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园,工程浩大为史所罕见。……1974年至1977年在秦始皇陵东1500米处发掘出了秦陵兵马俑坑……目前在三个墓坑中共发掘武士俑800多件,木战车近20辆,战马100匹。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千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陶俑体态高大,与真人相仿,一般在1.8米左右,陶俑的神态各异,表情逼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各式奇异珍宝。秦陵及兵马俑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据材料一指出秦俑的主要特点,材料中的“这些地方也使我们对秦始皇的为人另有超过以往历史评价的感想”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兵马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