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
年份 |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
新增民族 工业资金 总额/万元 |
平均每年 设厂数/家 |
平均每年 新增资本 /万元 |
1869~1894 |
50多 |
500多 |
1.42 |
1.41 |
1895~1900 |
100 |
4 500 |
16.7 |
750 |
材料二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3分)
(2)依据材料二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3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2分)
材料一
松江府 |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
苏州府 |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
嘉兴府 |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
湖州府 |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民族工业发展柱状图(仅统计创办资本在万元以上的企业)
——依据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的数据编制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重新全面厘订了经济法规……在1928~1936年间所颁布的有关经济问题的法规约有500项之多……适度鼓励改进生产技术,发展民办实业是南京政府经济政策的新动向之一……使这一时期的民营经济在前一时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虞和平《以国家力量为主导的早期现代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黄金时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马克思之前,所有重大革命——英国革命、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都发生在西方。但在20世纪,所有重大革命都发生在第三世界(落后国家):1917年——俄国、1949年——中国……。20世纪90年代……由于计划经济的失败,1917年以来在第三世界建立的新的革命政权相继垮台。
——以上材料均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弱小国家,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30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
(1)材料一所指“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其共同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什么?是自古希腊以来哪一思想的发展?
(2)材料一所述20世纪“重大革命”与“马克思之前的革命”有何不同?你是否同意“20世纪90年代……1917年以来在第三世界建立的新的革命政权相继垮台”的观点?陈述理由。
(3)据材料二,“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30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这个“形象”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概述民国成立后的前十年之间,为“扭转这一形象”所做的主要努力。
(4)综合上述,指出“中国最近30年的发展”的突出表现,并阐释该发展的原因。
毛泽东曾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荣氏企业的百年发展史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破土而出
1896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广生钱庄。
1902年,在无锡创建保兴面粉厂,开始转向实业。这是无锡历史上第二家近代企业。17亩地皮,60匹马力引擎,四部法国石磨,三道麦筛,两道粉筛,这是面粉厂的所有家当。
材料二 黄金时期
1915年,创办申新纺织厂。
1920年,筹建申新第三分厂,引进美国最新纺纱机25万锭,马达每机一只,发电机3200KW。
1924年,荣宗敬化妆成工人到日商丰田纱厂参观。次年春,申新宣布废除封建工头制。
1931—1932,申新三厂着力试办“劳工自治区”。
1932年,申新纺织系统共有9个分厂,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棉纺织资本集团。
材料三 萎缩重生
1938年,大部分毁于战火和掠夺,部分迁往后方发展。
1948年,陆续外迁海外发展,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经再三斟酌决定留在大陆。
1951—1955年底,在荣毅仁主持下,荣家在大陆的全部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1993年,上海棉纺22厂(原申新九厂)与香港南洋集团(荣宗敬幼子荣鸿庆创办)合资,建成上海申南纺织有限公司,荣鸿庆出任董事长。迄今为止,它是上海棉纺织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拥有最先进的设备与技术,产品95%外销。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勋《荣氏兄弟》等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荣氏企业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棉纺织资本集团”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荣氏企业萎缩与重生的因素。
(3)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荣氏企业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积极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不同时期城市人口比重一览表
时间 |
战国(公元前300年) |
西汉(公元2年) |
唐 (745) |
南宋 (1200) |
清 (1820) |
清 (1893) |
现代 (1949) |
现代 (1978) |
现代 (2009) |
比率 (%) |
15.9 |
17.5 |
20.8 |
22.0 |
6.9 |
7.7 |
10.6 |
17.9 |
46.6 |
材料二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正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三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被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导致较大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的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材料四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年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城市化的大体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城市化率较高的政治因素和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城市化率逐步下降的经济因素。(9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城镇的特点及其兴起的背景。(5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依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在今后城市化的进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江南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抹亮丽的风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明代开始,徽商就以江南为重点开展经营活动,入清后更为活跃。经营内容,如丝、棉、粮等无所不包;经营方式有独资、商伙制、合资三种;经营手段巧妙而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包括一些非经济的手段。……清乾隆时,安徽绩溪商人王泰邦在周庄创设商业。后人称颂王泰邦“我祖泰邦公,作贾在吴中,设市周庄镇,居然端木风,春季市茶叶,冬季海货通。”
据材料一,概括徽商能够成功的原因,指出其对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的贡献。
材料二
表一 1920年全国女工地区分布表
全国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湖北 |
21.7万人 |
14.2万人 |
1.6万人 |
1.3万人 |
1.1万人 |
表二 1924年上海女工行业分布表
女工总人数 |
染织业女工人数 |
饮食业女工人数 (卷烟业为主) |
两业女工占女工 |
120946 |
98000 |
8400 |
90% |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20年代女工的地区和行业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20世纪九十年代未,华西村书记昊仁宝大胆上马热轧带钢,并使之一举成为华东地区的龙头老大。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筹资2.9亿元,逐步拥有了钢铁、纺织、旅游等多个优势产业群,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成为华西村加快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3)据材料三,指出华西村经济发展的措施。促使这些措施出现的国家政策有哪些?
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认识和探索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敌今日欧洲各国,什九皆属虚戴君主之共和政体也……其为制也,有一世袭君主称尊号于兆民之上,与专制君主国无异也。而政无大小皆自内阁出,内阁则必得国会多数信任于始成立者也。
——梁启超《新中国建设问题》
(1)材料一中“虚戴君主之共和政体”是指什么?据材料概括其特点。
材料二 民国初年,一时间,“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1913年第一届国会选举,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正当宋教仁(国民党竞选负责人)踌躇满志地准备组阁时,还没待第一届国会召开,就被袁世凯派的刺客暗杀于上海火车站。
——《近代中国人对民主道路的探索》
(2)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政治领域的新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昙花一现的原因。
材料三 我们的国家是属于四个民主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动的封建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分子不能列入人民的范围。等到他们彻底悔悟和改造后才能取得人民的资格。中国的少数民族也应该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承认他们的自治权。因此,我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名是很恰当的。
——《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
(3)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特点。与西方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鸦片战争后,在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若干基本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
——摘编自郭卫东《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
(1)评述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爆发主要原因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二上海港对英国的贸易额(单位:1000美元)
年份 |
1843~1844 |
1845 |
1846 |
1847 |
1848 |
1849 |
1850 |
总输入 |
2522 |
5195 |
3889 |
4312 |
2533 |
4413 |
3909 |
棉织品 |
1671 |
4255 |
3080 |
3311 |
1836 |
3052 |
2618 |
毛织物 |
557 |
804 |
623 |
782 |
327 |
809 |
501 |
砂 糖 |
2 |
|
|
43 |
170 |
82 |
147 |
杂 物 |
292 |
136 |
186 |
176 |
200 |
470 |
643 |
总输出 |
2360 |
6046 |
6492 |
6726 |
5081 |
6514 |
8021 |
茶 |
322 |
2221 |
2027 |
1834 |
1654 |
2019 |
2427 |
生 丝 |
2003 |
3806 |
4430 |
4819 |
3331 |
4417 |
5529 |
杂 货 |
35 |
19 |
35 |
73 |
96 |
78 |
65 |
——资料来源:英国议会文书《上海领事罗伯逊关于该口1856年贸易的报告》
(2)据材料二,解读表格反映出上海港对英贸易出现的变化。
(3)结合所学,分析导致材料二上海港对英贸易变化的原因。
中国历程——中国曾经历了一个由衰落到独立富强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衰败的中国
材料一:有人说,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
——来自网络
(1)材料一中“中国却选择了陆地”的根源是什么?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据此研究角度,结合所学概括那时的“西方选择了海洋”对以后的中国带来那些消极影响?
二、探索的中国
材料二: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但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见右图)。
——人民版历史教材
(2)根据材料二论证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三、改革开放的中国:
材料三:中共三中全会政策的“进化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 |
|
重点议题 |
工作重点转到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 |
关键词 |
拨乱反正、邓小平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 |
十二届三中全会 |
|
重点议题 |
经济体制改革;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关键词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走向城市、商品经济 |
十四届三中全会 |
|
重点议题 |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宏观调控体系 |
关键词 |
市场基础性作用、宏观调控、收入分配 |
十八届三中全会 |
|
重点议题 |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 |
关键词 |
市场决定性作用、国企改革、转变职能、城乡一体 |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改革内容的变化趋势。指出以上中共三中全会改革政策的实质及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主要影响。
在探索近代化的道路上,我国走过艰难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我则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文明的转型,在明中后期就已经开始。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二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近代企业呈现出沿着纺织、缫丝、面粉为中心的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上海和东北等地设立的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朱荫贵(《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两个新动向》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四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与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1923年)
(1)材料一中“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其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作者裴钰为什么认为中国的近代文明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材料三中“科学”的含义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分析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组成图表
看图表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图表中ADE代表的经济成分及AD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图表中D所示的划线段a~b处经济状况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秦汉大一统的初期,中国已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中国历史上只能曲折发展,时断时续,最多只能在中央政府控制力量较为薄弱时,市场力量才能稍微脱颖而出。 “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多寡。”“历代经济情况的好坏,主要是依赖充分条件的‘充分’与否,即政府干预的多寡:凡干预较少者,则发展情况较优,否则较劣。”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上卷)
中国长期存在商品和市场,但快速发展演变成市场经济,却是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已经基本成型。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实现了改朝换代的“政治突变”。具体到辛亥革命而言,它确实推动了中国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同样可以认定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经济突变”,只不过其带来的经济突变时间拉得较长,表现不如政治突变那样激烈而已。
——朱荫责《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关于中国市场经济的主要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
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
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来移风易俗作用。
——《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册
材料二 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
材料三 归根到底,在近代中国决定和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
——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流行的什么思潮?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近代前期民族企业发展状况表
时间 |
创建企业(家) |
投资总额(万元) |
||
厂数 |
年均增长率 |
数额 |
年均增长 |
|
1872~1894年 |
53 |
2% |
470.4 |
21.4 |
1895~1900年 |
104 |
17% |
2300 |
383.3 |
1901~1911年 |
326 |
30% |
8620 |
783.7 |
1912~1919年 |
470 |
60% |
9500 |
1187.5 |
材料二 1914年,农商部发给华胜有限公司的采矿执照图
材料三 一战期间,我国创办的主要民族企业图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出口增长表
(1914-1919)
材料五 1922~1925年,中国纺织业发展状况表
年代 |
纱锭数(枚) |
占全国纱锭数百分比(华商+外商=100%) |
1922年 |
1,506,634 |
63.1 |
1924年 |
1,750,498 |
59.7 |
1925年 |
1,866,232 |
55.9 |
……1921年至1922年两年内,日本在上海新设纺织公司六个,在青岛新设三个……。1919年,日本在华纱厂的纱锭数为332922枚,1922年增至621828枚,1925年更增至1268176枚。……在商品倾销方面,帝国主义对华贸易总值,如果以1913年为100,大战期间最低的1915年为79.7。但大战一结束,1919年立即增加到113.6,1922年激增到165.8。
——引自胡华主编《中国革命史讲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前期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状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分析形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一战期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4)根据所学的知识和一战期间的国际形势,分析材料四中中国面粉业由战前的进口为主变为出口为主的主要原因。
(5)材料五反映了哪些现象?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