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
B.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
C.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 |
D.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此其分事也。”这是对中国古代传统经济特征的描述。若对材料中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最恰当的是( )
A.“凡农之道,厚(气候)之为宝” |
B.“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线)积纴(丝缕)” |
C.“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 |
D.“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
战国时期,推动秦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因素有( )
①推广牛耕 ②修建都江堰 ③开凿灵渠 ④商鞅变法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 |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的美景。此诗体现了
A.魏晋时期社会祥和安定 | B.当时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
C.山水诗朴实恬淡的特点 | D.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
《诗经·大田》中说:“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与这一诗句
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 B.土地公有制瓦解 |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D.井田制遭到破坏 |
中国古代地主占有大量良田,而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现象始终无法根治,这是因为
A.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
B.地主实力强大,专制王朝也无法控制 |
C.土地兼并是正常现象,即使是开明的政治家也会忽略这一现象 |
D.专制王朝禁止农民私自开垦荒地,只能耕种地主的土地 |
《明史·食货志》记载:“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日鱼鳞图册。”下列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
A.鱼鳞图册是全国正式出版的地图 |
B.鱼鳞图册是全国赋役征收的依据 |
C.鱼鳞图册是全国人口普查的依据 |
D.鱼鳞图册是全国水利治理的依据 |
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由此表明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
B.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 |
C.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
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 | B.商品经济发展 |
C.小农经济兴起 | D.家庭手工业产生 |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
C.中国古代农业讲求精耕细作 |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
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
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
C.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
D.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中国人口约为2000万。公元前206年,中国人口约为1400万。公元前120年,中国人口约4000万。到公元2年,中国人口约为5801万。
——赵文林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下表为美国人口数量及政策统计表(部分)
1776年 |
美国建国时人口数量为250万 |
1873年 |
政府颁布《康托斯法》,禁止邮寄和从外国进口一切避孕材料 |
1915年 |
美国人口数量突破1亿 |
1968年 |
组建“人口和家庭生育计划委员会”,研究家庭生育计划事宜 |
1970年 |
设立“人口增长和美国前景委员会”,研究美国人口发展状况及相关问题 |
1974年 |
提出人口稳定即“静止人口”是最理想的目标 |
——《简明人口学词典》
材料三
单位(年)
——《“人口红利”持续派发房企价值重估始起步?》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人口政策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中国“人口红利”的高峰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人口政策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