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 B.自给自足 | C.连续性 | D.脆弱性 |
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 D.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
自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 |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人,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这种经营方式是( )
A.租佃式经营 | B.田庄式经营 | C.自耕农式经营 | D.井田制经营 |
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初会痼疾。其原因是(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
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
在我国封建社会,处于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是( )
A.国有土地所有制 | B.地主土地所有制 |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 D.村社土地所有制 |
《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 B.井田制趋于瓦解 |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 D.土地兼并严重 |
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 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D.“募民屯田得谷百万斛” |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是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评价( )
A.隋唐时期的大运河 | B.西汉的白渠 |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 D.战国时期的郑国渠 |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 )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
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主要原因在于( )
A.水稻的发明较晚 | B.最初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
C.麻是古代主要的经济作物 | D.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饿莩,饿死的人)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统治阶级采取了什么措施?并分析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