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说明

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
B.封闭的自然环境使专制的产生
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
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记载:六朝时期大中型墓葬多数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乃至两广与云南等地呈渐次下降分布,随葬品规格也依次降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

A.南方依然保留宗法分封制度
B.官僚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
C.中原人口南迁逐步开发江南
D.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一部反映宋朝时期历史的电视剧中先后出现了以下几个情节,其中明显与史实不符的是

A.高转筒车正用于灌溉田间的庄稼
B.几个读书人在晚上逛市场
C.倭寇猖獗政府下令实行“海禁”
D.商业税收成为国库财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论衡》中提到:“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人定胜天”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明史>记载:“(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二十二年,令农夫戴斗笠、蒲等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这些措施在本质上体现出

A.农民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B.政府力图控制人口流动
C.传统农耕经济发生异变 D.专制权力干预社会生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术界对黄河在汉代以前是否改道有不同认识。甲学者根据《汉书》认为汉以前仅有一次改道;乙学者指出《史记》中不见改道记载,故《汉书》不足凭信;丙学者以河北平原地貌变化和先秦文献载有黄河下游两条河道为据,提出黄河在汉以前曾不止一次改道。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记》比《汉书》早出,乙学者立论可靠
B.《汉书》后出,收录新材料,甲学者认识准确
C.丙学者立足文献和地理考辨,所论相对合理
D.三位学者的研究方法与认识都存在较大的缺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1400—1820 年)

时间
人口
(百万)
粮食总产出(千吨)
种植面积(百万公倾)
粮食单产
(千克/公倾)
粮食
全部作物
1400
72
20520
19.8
24.7
1038
1650
123
35055
32
40
1095
1750
260
74100
48
60
1544
1820
381
108585
59
73.7
1840

 
A.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B.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这时期农业的发展
D.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表格是关于我国汉朝到宋朝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公里)此表能够直接说明

A.长江流域人口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B.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
C.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出现了倒退
D.人口密度的增长得益于国家统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829年,日本记载:“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该记载(     )

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
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
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
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

A.自然环境 B.民族差异
C.生活方式 D.需求差异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由意大利在华传教士与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合译。《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此书并指出:“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这说明(    )

A.传统科技观念影响了西学东渐
B.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
C.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
D.明末政府已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

A.趋利避害 B.精耕细作 C.量力而行 D.扬长避短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