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能够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是
A.使用木耒、骨耜等生产工具 |
B.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的耕作方式 |
C.曲辕犁的发明 |
D.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
下列关于农业生产工具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进入文明时代之初,人们的主要农业生产工具还是木石材料制作的 ②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完善 ③春秋战国时期,农具逐渐取代了过去的木石工具 ④曲辕犁是我国宋代发明的新式农业工具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我国古代“五谷”“六畜”的出现反映了
①原始农业的发展 ②种植业的发展促进了家畜饲养业的发展 ③原始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④两者同时出现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认为商鞅变法是秦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民得卖买 | B.依军功行田宅 |
C.废分封,行县制 | D.抑商末,奖耕织 |
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
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
C.个体小农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 |
D.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
下列对小农经济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
B.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
C.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根本因素 |
D.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
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
C.政府不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
清代乾隆年间,学者洪亮吉曾言:“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以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以供百人乎?”由此分析洪亮吉人口论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认识到人口激增会带来社会动乱 | B.发现了清代人口增长的客观规律 |
C.肯定了人口多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 D.揭示了人口猛增与资源分配矛盾 |
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在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
D.剥削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
春秋以后,我国自耕农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是
A.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相结合 |
B.“男耕女织” |
C.“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 |
D.种植业为主、渔猎为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