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工具应为
A.翻车 | B.木耒 |
C.曲辕犁 | D.筒车 |
史书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A.采集经济的出现 | B.畜牧经济的出现 |
C.渔猎经济的出现 | D.种植经济的出现 |
下面是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对此表解读错误的是( )
|
官办% |
民办% |
其他% |
不明% |
宋代 |
15.28 |
70.69 |
0 |
14.03 |
元代 |
17.23 |
61.15 |
0. 33 |
21.29 |
明代 |
57.21 |
29.84 |
0. 24 |
12.71 |
清代 |
56.67 |
24.11 |
0. 56 |
18.66 |
A.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必然结果
B.宋代民办书院的繁荣与理学的发展有关
C.民办书院比例下降制约古代文化的发展
D.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出加强的趋势
《汜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 )
A.划分田地 | B.因地制宜 | C.精耕细作 | D.优选种子 |
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 )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
B.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
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
D.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
“今是土生之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 B.精耕细作 |
C.铁犁牛耕 | D.自给自足 |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中国却没有这样的作用,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在于当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 B.受到西方国家的侵略 |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 D.经济停滞倒退 |
下图木刻画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 )
A.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 |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D.先进的纺织技术 |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所反映生产方式属于
A.劳动者集体劳动 |
B.小农经济 |
C.封建庄园经济 |
D.个体农业经济 |
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
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
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
D.个体小农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 |
明清时期,在浙江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了改田治地(田一般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地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下表是明朝后期到清康熙二十年前后田地面积升降的变化情况,对表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杭州府 |
湖州府 |
嘉兴府 |
田减少量 |
31顷 |
79顷 |
1354顷 |
地增加量 |
184顷 |
28顷 |
1560顷 |
A.地的增加说明农业商品化发展较快
B.田少地多说明当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改田治地体现了“重农”思想加强
D.田的减少反映了传统性农业的发展
随着个体小农经济确立,我国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以下资料可以用来研究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是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闽广多种木绵(棉花),树高七八尺,叶如柞,结实如大菱而色青,秋深即开,露白绵茸然。”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
A.汉代 | B.唐代 | C.宋代 | D.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