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经说过:“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做法符合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
①刀耕火种 ②江南地区稻麦兼种 ③使用翻车灌溉 ④使用曲辕犁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
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
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记载:六朝时期大中型墓葬多数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乃至两广与云南等地呈渐次下降分布,随葬品规格也依次降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
A.南方依然保留宗法分封制度 |
B.官僚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 |
C.中原人口南迁逐步开发江南 |
D.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
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以下各说法中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
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有( )
①宗法观念 ②自然经济 ③皇权专制 ④理学思想 ⑤社会习俗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⑤ |
C.①②④⑤ | D.①③④⑤ |
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
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 | 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 |
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 | 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 |
历史学习中要注意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下表中历史概念和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
|
概念 |
理解 |
A |
重农抑商 |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商业活动 |
B |
实业救国 |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挽救中国的危亡 |
C |
盐铁官营 |
官府对盐和铁的生产实行垄断 |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
诗句“帆樯北持湖湘蜀,楼橹南通岭海航”,这是翦伯赞对下列我国古代哪一项工程的赞颂( )
A.灵渠 | B.都江堰 |
C.郑国渠 | D.大运河 |
战国文献有多处讲到,百姓无法生活时嫁妻卖子,但没有一条言及卖土地,这同汉以后的文献多把卖田同嫁妻鬻子连在一起,有明显不同。这主要反映了
A.战国时期多数百姓没有土地所有权 |
B.汉代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
C.关于土地买卖可考的文献记载很少 |
D.百姓嫁妻卖子改善生活 |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
《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 |
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
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
D.生产关系经历自下而上变革 |
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
B.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 |
C.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 |
D.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