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石器锄耕 | B.刀耕火种 | C.铁犁牛耕 | D.机械化耕种 |
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下列的农业生产工具或技术出现时间最晚的是( )
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男年满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牛一头授田三十亩,以四牛为限。露田禁买卖,老死还政府。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说法正确的是( )
A.统一分配了全国的土地 | B.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 |
C.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 D.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 |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古代,劳力重于资本,丁多即可致富,而在今日,则适成为贫穷的原因。因为生产的机键,自家庭而移于社会了,多丁不能增加生产,反而增加消费。”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是( )
A.家庭职能的变迁 | B.自然经济的解体 |
C.商品经济生产社会化使然 | D.人们传统生育观念的改变 |
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太湖流域、鄱阳湖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北方的井灌地区、成都平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
A.经济作物扩大种植 |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C.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 D.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
湖北大冶铜绿山战国铜矿遗址出土的采掘工具共14件,其中铁制工具13件(计铁斧4件,铁锤2件,六角形铁锄2件,缨1件,铁钻3件,铁耙1件),另一件是木槌。这说明当时( )
A.青铜时代已经结束 | B.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
C.牛耕得到较快推广 | D.铁器的使用更加普遍 |
“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
B.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
D.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涤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诗中描写了唐朝时我国农村的生活景象 |
B.描写了农村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景况 |
C.描写了村民封闭、老死山林的自然心态 |
D.描写了村民幸福美满,其乐融融,无忧无虑的原始公有制生活 |
《通典》载,“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云骑尉、武骑尉各六十亩”。这些措施
A.减少了财政收入 | B.实质是按照身份占田 |
C.阻止了土地买卖 | D.削弱人们生产积极性 |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映经济”,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根据这一理论,下列对西周分封制和井田制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 )
A.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
B.没有分封制就没有井田制 |
C.有了井田制就必定有分封制 |
D.有了分封制就必定有井田制 |
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说明( )
A.秦国经济较其它诸侯先进 | B.秦国政权聚敛资源能力强 |
C.秦国盛行落后的人殉制度 | 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 |
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 B.注重精耕细作 |
C.尚未推广牛耕 | D.雇佣关系盛行 |
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
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 |
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 |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
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 )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表达了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期盼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