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水旱》载:“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
A.刀耕火种 | B.铁犁牛耕 |
C.精耕细作 | D.男耕女织 |
“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
C.原始农业出现 |
D.个体小农经济出现 |
2006年延续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农业税最早始于( )
A.春秋时期 | B.战国时期 |
C.秦汉时期 | D.隋唐时期 |
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太湖流域、鄱阳湖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北方的井灌地区、成都平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
A.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C.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 D.经济作物扩大种植 |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按,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
A.都江堰 | B.郑国渠 | C.灵渠 | D.芍陂 |
黄梅戏《天仙配》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有( )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生产目的是为满足自家基本需要
④具有必要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孔子有个学生名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司马耕,字子牛。冉耕是鲁人,司马耕是宋人。这能够作为下列哪个结论的证据( )
A.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 |
B.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铁制农具 |
C.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牛耕 |
D.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铁制农具 |
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
C.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
D.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 |
灌溉工具的改进是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图1相比,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
A.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
C.节省了人力 |
D.灌溉不受水源的限制 |
清朝的《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帝多次批示,凡是地方旱涝灾害都是人事造成的,或者朝廷政务上有过失,或者总督巡抚大人们渎职,或者太守知县不称职,又或者一个地区之中人心奸诈虚伪,风俗不够厚道。这些情况足以冒犯天和,而招致灾殃。这一记载( )
A.沿袭商周以来的敬天法祖习惯 |
B.体现古代对天、地的敬畏 |
C.为了减少灾害的发生次数 |
D.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
下列选项是某班同学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
B.东汉杜诗发明灌溉工具水排 |
C.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技术 |
D.商鞅变法明确规定重农抑商政策 |
范仲淹在一篇赋中写道“器以象制,水以轮济,假一毂(gǔ)汲引之利,为万倾生成之惠”,他所描述的工具是( )
A.翻车 | B.筒车 | C.水排 | D.风力水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