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典卖”,是指将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出典给他人,收取一定的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价赎回。典卖者大多数是贫困农民。据宋代朱晦庵等人编的《宋本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当时“豪民图谋小民田产”,出典人要求回赎典物时,“则迁延月日,百端推脱”,辗转数月,已经到了赎典截止的期限,使得出典人终无赎回之日。而宋律规定只有典契证验显然者,才允许业主收赎。这说明( )
A.典卖是当时豪强掠夺农民的主要方式 |
B.典卖实际上是把财产的所有权实行转让 |
C.豪强利用典卖规则漏洞抢夺农民利权 |
D.通过典卖,强化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 |
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水,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 )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
C.小农经济的依赖性 | 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 |
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
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 ( )
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 | B.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 |
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 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 |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
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均田制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
A.土地制度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
B.土地从国家所有彻底转变为私人所有 |
C.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实现了完全分离 |
D.集体劳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生产 |
下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A.乡村自给自足状态被打破 |
B.城乡之间交流日益频繁 |
C.城市政治中心功能显著 |
D.城乡之间道路四通八达 |
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 B.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
《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精耕细作 | B.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
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 D.自给自足 |
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
A.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
B.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
C.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
D.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
据文献记载:“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因此,西汉统治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设置官员,强化私营产业的管理,规范市场 |
B.盐铁官营,政府直接控制关键手工业的生产 |
C.颁布法令,禁止人民离开土地,从事工商业 |
D.征收重税,从私营工商业活动中掠夺利润 |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周颂·良耜》);“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小雅·大田》)。这些诗句反映了西周( )
①出现了小型青铜农具②懂得沤制绿肥③懂得治虫灭害④强化社会治安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②④ |
中国古代耕犁已相当完善的标志是( )
A.耦犁出现 | B.犁壁出现 | C.耧车出现 | D.曲辕犁出现 |
中国古代小农生产最基本的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 B.铁犁牛耕 | C.石器锄耕 | D.个体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