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读下列两图,概括相关信息,并作简要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者指出“公元十世纪以前,黄河的水流基本上安稳而平静,而东汉至唐末,仅有四十个年分有决溢的记载;但唐末至近代,黄河大小决溢达一千五百余次,不再是一条安稳平静的大河”从宏观的角度看,有关黄河的变化,下列解释何者妥适?(      )

A.古代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森林、草原比较完整。唐代以后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B.唐代以后,历史重心往东移,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荒废,逐渐淤塞,泥沙集于黄河
C.安史之乱后,南方各方面的发展均超过北方,水利工程集中于南方,黄河已遭遗忘
D.黄河的决堤是因农民与水争田,不断在河边修筑围田、圩田,破坏自然生态的结果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汜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   )

A.划分田地 B.因地制宜
C.精耕细作 D.优选种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8分)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列国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鲁国首先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经行“初税亩”。初税亩的意思是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认公田和私田的所有权,而一律取税……
——梁方仲《中国经济史讲稿》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历史背景,并指出改革的结果。(2分)
材料二  1953年,毛泽东认为,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已经成了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消除这一障碍的办法,就是要尽快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走向集体化,使农业为工业服务。
——肖国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53—1956年底中央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及结果。(4分)
材料三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四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年份
产量
收购
收购量占产量(%)
1958
20000
5876.0
29.4
1959
17000
6740.5
39.7
1960
14350
5105.0
35.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3)材料三、四的苏中两国的农业政策有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6分)
材料五 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现代分册》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的农业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武帝末年,战事屡兴,民怨沸腾。武帝死后,昭帝、宣帝相继当政,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昭宣二帝多次颁布了减免田租、口赋及其他杂税的诏令,还下旨规定凡遇郡国遭受水旱、地震灾害,当年租赋徭役皆免。昭帝时期就武帝的盐铁专卖政策进行辩论和总结,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宣帝对郡国守相的选任,十分慎重和严格,规定先由朝中大臣举荐,然后择日亲自召见考核,询问治国安邦之术。宣帝还设廷尉平至地方鞠狱,还规定郡国呈报狱囚被笞瘐死名数。宣帝时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宫讲论五经异同,经过这次讨论之后,原属民间的学派如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也进入官学。史学家评价这一时期“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文帝之时”,史称“昭宣中兴”。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昭宣中兴的主要内容及实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昭宣中兴的积极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80年(万历八年),张居正上疏并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全国大部分地区根据户部颁布的《清丈条例》对田地进行并认真的清丈,但也有一些地方官吏缩短弓步,溢额求功。如浙江海盐“水涯草堑,尽出虚弓,古冢荒塍,悉从实税。至于田连阡陌者,力足行贿,智足营奸,移东就西,假此托彼。甚则有未尝加弓之田,而图扇人役积尺积寸,皆营私窖。遂使数亩之家,出愈增而田愈窄焉。”然而由于大部分州县清丈彻底,革豪右隐占,额田大有增加。万历八年,垒国田地为7,013,976顷,比1571年(隆庆五年)增加了2,336,026顷。随着颠田的增加,加之打击贵族、缙绅地主隐田漏税,明朝田赋收入大为增加。尽管张居正清丈田亩、平均赋税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认为是下策,并不能真正解决民间赋税不均的问题。但从理财的角度看,清丈田亩对于朝廷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垒国的额田,增加财政收入起了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为不久推行“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创造了条件。
——《旷代宰相之杰·张居正》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张居正改善财政的措施和存在的弊端。(8分)
(2)根据材料如何看待张居正改善财政的措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传统经济的基本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在近代逐步瓦解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判断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黄金时期出现的大致时间?
(3)20世纪20年代后民族资本家企业衰落下去,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久远,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因而,他们的文明更为连续不断,也更为独特——中国与欧亚其他伟大文明之间,有着较后者相互之间更为根本的差别。中国的人口庞大无比,也有助于文明的连续性。
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咒诅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封建社会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特点,并分析其中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耢,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兰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1931年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1937年完成85000公里铁路建设任务。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铁道法”,制订了“国营铁道于不损主权及利权范围内得借外资”的原则。1934年公布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道。举借公债筹措铁道建设资金。建设新路的同时修补整理旧路: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装设调度电话、增设防空设施等。本期修筑的新路主要有,中央与地方合营的浙赣路,省营的杭江路及同蒲路,商办的江南路和淮南路、因国防军事原因赶修的苏嘉路。完成长江渡轮工程,使沪宁路与津浦路相接,便利长江南北的经济沟通。交通建设为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据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材料三
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下表是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

时间
历史资料
1878年
清政府在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1878 年
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
1895年
“公车上书” 创办《万国公报》 成立强学会
1895年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1897年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出版译著《天演论》
1912年
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1917年
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
1917年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1919年
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1924年
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农业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铁路交通建设的特点。
(3)请从材料三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XX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宗法制的封闭性是为了家族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沉重的赋税负担和激烈的土地兼并下,宗法制则起有强化、自保家族生存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所以自给自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也成为农民狭隘的生产目的,客观上也割裂了小农经济与社会的联系,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与世无争的狭小空间里。
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使自己所需要的两种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即衣、食得以自给自足,从而加大地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避免与社会过多联系。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材料二 当西欧的小农社会正在经历阶级分化和全面向资本主义转化时,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社会阶段,当西欧越来越多的小农正在转化为新兴的无产阶级成员时,中国的小农仍旧是小农,只是经历了部分的无产化。这些差别是双方财富与势力的不均衡,是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之害的社会经济背景,同时也是促成十九、二十世纪大规模农民运动的乡村危机的根源。总之。这个半无产化了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正是中国解放前农村数世纪以来大规模动荡的结构性基础。
——摘编自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小农经济给近代中国发展带来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在改造小农经济方面进行的探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西奥多·舒尔茨《传统农业的改造》
材料二 根据口述资料证明,十六世纪90年代,山东一些地区有相当数量的“经营地主”,用雇佣劳动力经营农场。随后,十七、八世纪中,伴随商业性农业的发展,许多小农因“力农致富”而成为“庶民地主”。最近,一些学者更用明清档案馆所收藏的清代刑科题本中的资料,进一步充实了农业中雇佣关系发展的证据。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材料三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房舍”。
材料四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经济形态?什么时候出现的? “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指的是这一经济形态的哪一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农村中出现了怎样的生产现象?导致它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二中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松江府上海县人,明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以天下为己任”。鉴于历年水旱灾害严重影响群众生活,他从21岁起就开始留意“水法”,对农田水利不断“周咨博访”。在科学上他虽有多方面成就,如在北京向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1606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但他主要是以农业科学来贯穿一切,以此达到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的目的。他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验,开辟水田,设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希望将之推行,藉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明末农民起义威胁着明朝的生存,徐竞启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稳定人民生活,他所撰写的《农政全书》特别重视“荒政”。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科技贡献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重视“荒政”的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列国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鲁国首先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经行“初税亩”。初税亩的意思是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认公田和私田的所有权,而一律取税……
——梁方仲《中国经济史讲稿》
材料二  1953年,毛泽东认为,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已经成了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消除这一障碍的办法,就是要尽快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走向集体化,使农业为工业服务。
——肖国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历史背景,并指出改革的结果。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53—1956年底中央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及结果。
材料三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四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
表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年份
产量
收购
收购量占产量(%)
1958
20000
5876.0
29.4
1959
17000
6740.5
39.7
1960
14350
5105.0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材料五 继任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不再像胡佛那样主张“无为而治”,而是主张实行“开明政治”,对经济加强管理,他的口号是:“祖国要求行动起来,现在就行动起来。”
——肖国亮 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2)材料三、四的苏中两国的农业政策存在什么共同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的农业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哪些语言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肥田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④且溉且粪,张我禾黍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