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 )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
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各诸侯国相继进行税制改革 |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C.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
D.各诸侯国通过变法确立新的土地制度 |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经济史方面的小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内容、过程。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
第一步 |
第二步 |
甲 |
阅读《战国策》,发现秦国“以牛田”记载 |
提出“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牛耕”的观点 |
乙 |
参观“中国船文化博物馆”,了解宋代越洋航船的制造工艺、规模 |
得出宋朝时中国海外贸易臻于鼎盛的结论 |
丙 |
翻阅论述黄道婆革新、推广织造工艺的史书 |
提出“元代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的观点 |
丁 |
查阅明清时期皇帝的诏书、上谕等档案 |
得出“海禁政策曾间断实行”的结论 |
A.甲 B.乙 C.丙 D.丁
《新全球史》记载,大约在中国的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其实在中国已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
A.促进了井田制逐步瓦解 | B.标志了小农经济形成 |
C.推动了部分诸侯国实力大增 | D.反映了冶铁工艺的发展 |
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了我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下列关于铁犁牛耕的说法错误的是
A.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 B.西汉赵过推广了耦犁 |
C.秦朝时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D.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 |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
《国语·晋语九》载:“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与叔鱼以求直(按:使自己在争讼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材料表明了( )
A.贵族之间争田的现象逐渐多起来 |
B.奴隶制土地国有制渐遭破坏 |
C.战国时期的政治日趋腐败 |
D.统治阶级制定严酷的法律来保护其阶级利益 |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这一材料反映了( )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 ③佃农有权支配自己的一些劳动产品④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北方一些地区曾流行“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的俗语,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生活 |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 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落后 |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
A.农业经济衰退 | B.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
C.商品经济发展 | D.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
《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文献记载:“蜀守冰凿离礁,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次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享其利。”这里的“此渠”是指
A.都江堰 | B.郑国渠 | C.灵渠 | D.丼渠 |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 B.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
C.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D.劳动人民懂得尊重自然规律 |
《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飨其利。”材料体现该水利工程的功能不包括
A.航行 | B.灌溉 | C.军事 | D.排洪 |
下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图中所示的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
A.春秋战国 | B.秦朝 | C.西汉 | D.东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