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齐语》:“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斤,试诸壤土。”这段史料说明
A.春秋时期青铜器制造业发达 | B.春秋时期铁制农具使用 |
C.春秋时期畜牧业发达 | D.春秋时期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
关于井田制的描述,不可能的是
A.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
B.耕地阡陌纵横,像“井”字形状 |
C.目前仍没有找到井田制存在依据 |
D.井田制与分封制有关系 |
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动物的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鼠、牛、虎、兔……。下面关于十二生肖与古代文明的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A.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 B.畜牧业是农业的基础 |
C.有利于安排农时,发展生产 | D.家禽饲养,自成体系 |
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由 | B.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
C.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
黄梅戏《天仙配》中脍炙人口的《夫妻双双把家回》有一句对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词中描绘的是古代中国典型的经济特点,它是
A 有田同耕 B 集体经营
C 庄园为基本生产单位 D 小农户个体经营
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和扶植小农经济,其主要目的是( )
A.发展农业生产 | 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
C.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 D.保证政府的财源和兵源 |
据《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盗窃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该现象
①反映了养牛成本较高 ②加剧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落后性
③反映了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④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B.封建制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C.农民的地位比奴隶有所提高 | D.诸侯国争霸需要发展生产 |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反映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是( )
A.简单协作 | B.小农经济 | C.庄园经济 | D.商品经济 |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 )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定都关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
判断题(本大题5小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每小题2分,共l0分)
1..以下画像石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场景,其中反映出的牛耕技术在我国汉朝已经出现。
2.毛泽东先后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章,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思想。
3.右图所示的这枚珍贵邮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辉煌的时刻,成为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纵欲取得伟大胜利的见证。
4.新行乎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个文明区域间相对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的标志。
5.作为和伽利略同时代的科学家,达尔文发展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