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 B.井田制的瓦解 |
C.人口膨胀的压力 |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下图中三幅图反映的是
石犁 曲辕犁 高转筒车
A.农业动力的变化 | B.灌溉工具的变化 |
C.耕种工具的变化 | D.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
唐朝前期实行的租庸调制对农业生产发展所起到的主要促进作用是
A.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 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
C.只征土地税,废除人头税 | D.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
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
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
C.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
晋南朝时谢灵运的田庄“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孔灵符“立墅,周围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这说明田庄
A.占田过限,违制兼并 | B.封疆裂土,富甲天下 |
C.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 D.相对独立,自给自足 |
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诗中所描述的是 ( )
A.曲辕犁 | B.耒耜 | C.水排 | D.筒车 |
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①海瑞正确的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②丘浚客观的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新唐书》卷165《权德舆传》记载,“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这从本质上说明了唐代
A.开始注重精耕细作 | B.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
C.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 D.广泛引种经济作物 |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此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这一现象出现在商周时期 |
B.这一现象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而消失 |
C.这一现象的消失是历史的进步 |
D.这一现象的出现给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
如图,下列关于图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②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③唐代,在北方黄河流域一带出现
④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A.①② | B.①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
汉书》卷二四《食货志》记载:(赵)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一夫三百畎,而播种于甽中。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比盛暑,陇尽而根深,能风与旱。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
A.增加了耕地面积 | B.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
C.保苗抗旱 | D.革新了耕作工具 |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以下农作物最早由中国培植的是
①粟 ②小麦 ③玉米 ④水稻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