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普罗泰格拉对神持何态度?(2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4分)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2分)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 E· 勒纳《西方文明史》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材料二 孟德斯鸠: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2)依据材料二,归纳两位启蒙思想的主要思想,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三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3)依据材料三回答,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初西方文学对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的反应如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师夷之智,意在明靖内奸,暗御外侮也。列强乃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师其智,购其轮船机器,……陆续购买,据为己有。……夷情有损于国体,有得轮船机器,仍可驯服,则此方生灵,免遭涂炭耳。……以为中国自强之本,国体可保也。
——曾国藩《挺经》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问世,对当时思想界震动很大,被梁启超形容为“火山喷发”。这一著作推崇着孔子,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历史教学参考》
材料三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涮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陈独秀文章选编》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抨击基督教的专制。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伏尔泰还看到,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材料中体现的是哪一派别的什么观点?请简要评价此观点
(2)康有为在著作中推崇孔子的原因是什么?材料反映出维新思想具有什么特点?
(3)据材料三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与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对儒学的看法为何不同?
(4)材料四中,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根据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文主义者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攻击禁欲主义,背弃来世观念,放眼现实世界。
——刘明翰《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材料二 18世纪,牛顿的学说通过伏尔泰传播到了法国,从而使法国人首次感受到牛顿思维的优势。牛顿的学说证实了在对客观真理的探索中,最可靠的是人的理性,而非信仰。牛顿的理性精神对法国的人文及其他众多学科产生了巨大冲击。
——《牛顿引力理论给法国带来的冲击》
(1)据材料一、二,指出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条件。
材料三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材料四 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
——以上两段材料均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2)比较材料三、四,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这一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文主义者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攻击禁欲主义,背弃来世观念,放眼现实世界。
——刘明翰《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材料二 18世纪,牛顿的学说通过伏尔泰传播到了法国,从而使法国人首次感受到牛顿思维的优势。牛顿的学说证实了在对客观真理的探索中,最可靠的是人的理性,而非信仰。牛顿的理性精神对法国的人文及其他众多学科产生了巨大冲击。
——《牛顿引力理论给法国带来的冲击》
(1)据材料一、二,指出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条件。
材料三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材料四 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以上两段材料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2)比较材料三、四,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这一观点。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这一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全面;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之相适应,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二:恩格斯说: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变革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表现?百家思想中最具有变革精神的是哪一家?
(2)材料二中恩格斯所说的“伟大人物”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在这些思想影响下,欧美爆发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请举一例。
(3)通过对材料的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思想文化和政治经济之间有何关系。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卢梭
材料三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这两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相似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三并结合伏尔泰所处社会环境,分析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伏尔泰的认识有何局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让我们想一下那些在本书所阐述的60年时间里发明出来,或者是在这个时期获得其现代意义的词汇。比如“工业”、“工业家”、“工厂”、“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比如“贵族阶级”、“铁路”,作为政治术语的“自由”和“保守”、“民族”……如果没有这些词汇,如何去估量发生在1789 -1848年之间这种革命的深远意义?虽然这场“双元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这样的看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在此需要评述的仅仅是,这种变革所需要的社会和经济力量、政治和理论工具,无论如何已经在欧洲的一部分地区做好了准备,并足以让世界其他地方都革命化。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
材料二 本书叙述的历史是一边倒的历史,主要是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是这个经济所代表的社会秩序大踏步的前进的历史:理性、科学、进步和自由主义。这是资产阶级大获全胜的时代,虽然欧洲资产阶级对全力夺取公共政治统治权力方面还羞羞答答。在这一点上,也许只有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革命的年代还没有结束。……这时期最激动人心的大事,显然是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成就,全世界浇筑了几百万吨的铁,穿越各大洲的绵延铁路,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苏伊士运河的开凿,芝加哥等美国中西部处女地上拔地而起的大城市,汹涌的移民潮等等,这是一出欧洲和北美强权主演的戏剧,世界被踩在他们足下。……这段历史也是一场进步的戏曲(进步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波澜壮阔、开明进步、对自己充满信心、也感到满足。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必然的。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848—1875.导言》
(1)材料一中的“双元革命”指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为此做了哪些准备。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资本的年代”的主要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材料二中为什么说“这一切都是必然的”。
“你幸福吗?”2012年“十一”国庆周,中央电视台以“你幸福吗”为题做随机采访,引发观众对幸福的思考。幸福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我们寻找的最好东西,也是完满的目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期 |
中国 |
西方 |
古代 |
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
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
近代 |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作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
现代 |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年的流行语。 |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作个人幸福的体现。 |
(1)从上述材料看,古代中国和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概括中国古代幸福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西方幸福观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指出西方社会从古到今幸福观的演变趋势。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在编辑工作开始之前,狄德罗就坚决主张不让政府部门参与此项工作。他发出这样的宣言:“汇集世界上分散的各种知识,向现时同我们一起活着的人们阐述它们的普遍体系,并将此书之于我们的后人……让我们的子弟因为更有知识,从而更有道德,也更幸福,使我们与世长辞时无愧于人的称号……”从早上六点到下午两点,狄德罗关在上了三道锁的房内,对任何人都不开门,他像个苦役犯那样编写《百科全书》。
——安德烈·比利《狄德罗传》
材料二 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于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鲁迅《病后杂谈之余》
(1)结合材料一、二,分别说明《百科全书》和《四库全书》编撰方式各是什么。
(2)《百科全书》和《四库全书》在历史上各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说明了什么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崔卫平:能向我们读者概括谈谈,当我们谈论启蒙时,是谈论什么吗?
陆碧娜:谈论启蒙(启蒙思想)就是谈论对权力的批判,是对于权力的理性批判。启蒙不是一个方案,启蒙是一个提问题的方法,一个特殊的手段和角度,尤其是提出政治的问题。你总是可以看到事情明显地受到利益主导,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或其他种种利益,但是启蒙对此采取始终不渝的批评态度。因此,启蒙不意味着曾经发生的,而是始终活跃的一个东西。启蒙不是单单属于某个历史阶段,而是超越历史时期的。
——摘自《南方周末》(2013年1月17日)《访陆碧娜教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启蒙不是单单属于某个历史阶段,而是超越历史时期的”这一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材料2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3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1表明普罗泰格拉对神持何态度?(1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2分)
(2)材料2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2分)
(3)依据材料3,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2分)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2分)
(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2分)
权力划分与制约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洛克主张行政权与处理外事的权力虽有别,但实际上却不便于由互不隶属的人去执行。体现在国王及政府身上的行政权在立法权的控制下管理国家;在国王及其政府的行动破坏国家的法律时,立法机构有权更换国王及政府。
(据庄锡吕《西方文化史》等)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关手中的话,国家将落到暴政下面。如果在一
个机构中同时集中司法权扣行政权,那么也将同样流于专制。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
同样不会遵守法律,因为法律是自己制定的。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洛克与孟德斯鸠政治主张的异同点。
材料三 表3 1787年制宪会议关于立法问题的争论(节选)
主张 争议项目 |
弗吉尼亚州代表 |
新泽西州代表 |
立法机构 |
由两个部门组成 |
只有一个部门 |
立法权 |
来自人民 |
来自各州 |
立法原则 |
立法有多数同意即可通过 |
少数票数反对即可阻止立法 |
立法权力范围 |
立法机构可以为全国性的事务立法 |
立法机构只能为有限的事务立法 |
立法机构可以否定所有州的法律 |
立法机构可授权行政机构强制服从法律 |
|
注:弗吉尼亚州占美国总人口的20%,斯泽西州占美国总人口的5% |
(据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上述争论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哪两大矛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争论在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达成妥协的。
材料四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
第一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二十条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3)依据材料四指出德国宪法中的民主因素。
(24分)“宪政”即宪法政治,它的前提是宪法,核心是民主政治。就是通过限制政府 的权力,来保障人的权利和自由。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6与17世纪,反对无限君权的“权限说”崛起后,宪法也被赋予了新 的意义——它被认为是一部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个人权利的法律文件。
——据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
材料二:由于中西方在历史传统、文明基础、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晚清时期的国人对于源自西方的现代法治文明隔阂极深,加之当时启动变法的直接目的 是为了尽快地在法治方面与西方列强接轨,这些决定了当时中国的法治变革是从借鉴和 移植起步的。
——据侯欣一《近代中国法治变革回顾》
(1) 阅读材料一,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哪些限制政府权力的思想主张?简要分析“权限 说”对近代英国和美国宪政的影响。
(2) 阅读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法治变革的特点,并用民国初年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8分)
(3) 简述建国初期我国宪政建设的主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