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材料三: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普罗泰格拉的观点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哪一重大变革运动?其核心是什么?材料二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一有何关系?
(3)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学说的人文主义色彩?
(4)材料四是怎样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当时欧洲社会思想解放运动及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当年清朝有两个秀才谈论自己的家乡,南方秀才说,我们南方青山多,黄山、峨嵋、武夷山;我们南方绿水多,从不为水发愁;我们南方才俊多,遍地是秀才,处处是举人,状元年年有。山东秀才从容答道,我们山不多,惟一泰山五岳独尊;水也不多,乾隆爷御赐趵突泉天下第一泉;状元没几个,然而秀才考试都要祭拜我们齐鲁的至圣先师孔圣人!南方秀才无语。阅读下翔材料回答:
材料一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后的儒家学说迅速发展,孔子的地位也日益升高。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地位在中国从此真正得以确立。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孔子被追谥为“褒成宣尼公”,这是历代政府对孔子封谥之始。后来孔子的封号不断增加,如“文圣尼父”、“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等等。
——摘自《孔子》
材料二 1 7~1 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国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从1 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的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儒家思想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中国的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反映的孔子的地位日益提高的根本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德法两国当时的形势说明莱布尼茨和伏尔泰为何推崇儒家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孔了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引自《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西汉以后,儒家学派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材料二 利玛窦是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在华28年中,他用了很大的精力潜心研读儒家经典,企图从这些经典中寻找“儒耶对话”的切入点,探讨用儒家思想论证基督教教义的可能性。
——引自《跟随利玛窦到中国》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在中国认真研读中国儒家经典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中世纪的欧洲的意识形态的所有领域都是基督教会独统天下的,他们用神学解释一切,难以提供启发民智和解放思想的理论和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启蒙思想家就只有从非基督教统治的遥远的东方文明国家即中国那里汲取完全不同于欧洲气质的文化中合乎他们需要的理论和知识。明清之际,程朱理学被欧洲的耶稣会士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引自《儒家学说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
根据材料三,结合法国历史分析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极力推崇“中国文化”的目的有哪些?
材料四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的博文写道:“我到联合国大厦参观时,就看到一块大幅宣传,上面用世界上各种语言和文字,表明了一个大家都愿意遵守的最低伦理准则:中文用的是孔老夫子那句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大厦三楼大厅确有一幅用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彩色大型壁画,壁画主题叫“黄金法则”: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 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引自《联合国的人际关系“黄金法则”》
儒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与联合国宪章中传达的思想有何相同之处?在具体实施上有何不同?
材料中“黄金法则”在我国外交政策阐释中的最准确体现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种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一场重大社会变革的到来,而且这种潮流还会冲破地域的限制,对东西方社会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1)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18 世纪至 19 世纪末,受启蒙思想影响欧美地区和中国发生了哪些政治变革?
材料二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2)归纳材料二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孙中山先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先生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1月12日)
(3)举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与时俱进”的事例,并分析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