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
①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 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③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 ④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
A. | ①②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③④ |
对比以下两幅德国地图:
请回答:
(1)两图表明二战全面爆发前,德国的版图发生了许多变化。结合有关历史事实,概括说
明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4分)
(2)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曾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
。”面对这种情况,德国在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时,有什么共同的做法?为什么?(4分)
(3)作为德国的近邻,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9~1939年间)是如何保证自身安全
的?(4分)
(4)结合政治常识和历史经验,说明应如何处理邻国之间的相互关系?(3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下列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体系形成
②俄国退出帝国主义阵营
③英日同盟被拆散和五强海军条约的签订
④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有一种观点认为,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它显示出的变化相当少,欧洲
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但实际上,从全球史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
于它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下列史实可以作为材料中“粗看一战后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
更完整”的主要依据是
A.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主要确立了列强在欧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
B.国联由英法操纵 |
C.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更加巩固 |
D.欧洲对世界经济控制力不断加强 |
20世纪,大国之间靠牺牲他国利益达成的协议有
①《布列斯特和约》
②《九国公约》
③《慕尼黑协定》
④《雅尔塔协定》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在1938年9月,张伯伦回到伦敦,站在唐宁街10号的阳台上对群众说,他“把
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唐宁街了”“这就是我们和平时代的和平”。张伯伦所谓的“和平”文
件是指
A.“枫丹白露备忘录” | B.“慕尼黑协定” |
C.“波茨坦公告” | D.“联合国宪章” |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写道:“虽然侥幸没有小产了去,却成了先天很虚弱
的一个孩子,连他的产婆(威尔逊)也弄得焦头烂额,把许多人对于他前途的热望,倒灰冷
了一半。就此看来,……这件东西,还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时候。”材料中所提“未到真正
瓜熟蒂落”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 | B.威尔逊的外交才能不够 |
C.英法的反对 | D.美国的实力不够强大 |
下面是巴黎和会上几个国家的代表说的话,其中属于法国代表的为
①“我有的是钱,你们都得听我的。”
②“借给我钱可以,想当老大你还嫩了点!”
③“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
④“想在我的家门口和我争,没那么容易!”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不久,丘吉尔在英国下院演讲说:“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
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或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
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和更加危险。”这表明丘吉尔:
①斥责张伯伦的绥靖政策
②主张制止法西斯侵略
③反对把战争祸水东引
④认为绥靖政策是在怂恿侵略
A.①④ | B.①②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华盛顿会议后,美国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美国领导人喜形于色,这是因为
①《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美国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
②《五国海军条约》使美国海军得以与英国海军并驾齐驱
③华盛顿会议剥夺了日本在大战期间夺得的德国的殖民地
④通过《九国公约》,美国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占得先机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实质是
A.战后须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
B.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
C.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 |
D.帝国主义试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
下列事件中,使华盛顿体系开始受到巨大冲击的是
A.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
B.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
C.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
D.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
“为德国履行本条约之保障起见,凡坐落莱茵河以西之德国领土连同各桥头,自本
条约实行起15年期间内均应由协约及参战各国军队占领”。这一条款应当出自
A.《布列斯特和约》 |
B.《凡尔赛和约》 |
C.《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
D.《四国条约》 |
20世纪30年代,国际关系的最大特点是
A.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 | B.德意日结成法西斯联盟 |
C.苏联推行中立自保政策 | D.局部战争走向世界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