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势在必行。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就体现了教育具有
A.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 B.历史性作用 |
C.统筹性作用 | D.阶段性作用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分布于苏(8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捷克238,波兰160,匈牙利88,罗马尼亚75,保加利亚68,阿尔巴尼亚23、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
——《百年接力留学潮》
材料二 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此外,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煮酒论史)
——《百年接力留学潮》
材料三 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
——《百年接力留学潮》
回答:(1)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第9带和第10代留学教育的高潮。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扼要分析出现以上留学高潮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主要目的地不同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有关史实,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
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姓名: |
张卫红 |
推荐评语 |
|||
性别: |
男 |
出生好,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热爱中国共产党;阶级立场坚定,在农村广阔天地里锻炼20多年。。。 |
|||
年龄: |
35岁 |
||||
家庭出生: |
贫农 |
||||
文化程度: |
小学
|
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高度重视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他
①提出了“双百”方针 ②恢复了高考
③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④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教育是立国之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下图所反映的情景应该发生在( )
A.1977年夏季 | B.1977年冬季 | C.1978年夏季 | D.1979年春季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科教事业的发展,把教育事业摆放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但下列不属于能促进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有
A.提出“二为”总方向 | B.提出“三个面向” |
C.颁布《义务教育法》 | 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
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地位 |
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
下列有关教育对科学、文学艺术、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教育为科学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
B.教育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
C.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
D.教育的普及是文学艺术繁荣的根本原因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有( )
A.实施“教育大革命” | B.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
C.颁布《义务教育法》 | D.开始推行扫盲教育 |
建国后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生机勃勃,表现在( )
①出现大批文学作品
②拍摄了一些文艺影片
③学术界探讨问题的风气浓厚
④学校教育有新的发展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①②④ |
邓小平复出后,在教育工作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为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
②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③组织编写新教材
④启动“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 | D.①④ |
新时期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有( )
A.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 B.实行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 |
C.建立了学位制度 | D.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 |
下面图片摄于1993年11月,画面上的儿童可以什么法律武器来保证当时自己最大的梦想——读书梦想的实现( )
云南省红河县浪堤乡浪堤村“旁听生”
A.《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