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8日,地震发生后的第六天,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四川省绵竹县遵道镇援建的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在四川省绵竹市遵道镇落成。
该学校的落成体现的教育方针是 (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
1977年,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是( )
A.改革开放急需新型人才 | B.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 |
C.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 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下列发展科学教育的决策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② 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 成立中国科学院 ④ 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
A.①②③④ | B.③①④② | C.①③④② | D.②③④① |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
C.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
D.教育发展需要超前性 |
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 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 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实行三级学位制度 | B.建立职称评定制度 |
C.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 D.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 |
《教育革命通讯》里曾有一篇文章称:“大学从什么人中招生,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线路和、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这篇文章可能发表于 ( )
A.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 B.探索时期(1956—1966年) |
C.“文革”时期(1966—1976年) | D.新时期(1978年至今) |
进入新时期,我国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立法 ②加强基础教育,发展高等教育 ③确定了新时期的教育指导方针 ④重视少数民族教育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在21世纪重塑中华民族的辉煌,党和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A.科教兴国 | B.百家争鸣 | C.百花齐放 | D.文化大革命 |
《南方都市报》在“广东高考三十年状元系列报道”中介绍了1978年广东高考状元余乃明。1966年他毕业广东实验中学高中部。同年6月 “文化大革命”开始,高考取消。1968年他下放到东莞桥头插队。插队期间,他仍然坚持学习。1977年恢复高考,他因家庭成分不好而高分落榜。1978年再次参加高考,成为高考状元。但仍然受困于政审问题,所报考学校未敢入取。后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在广东实验中学任教,成为广东教育的骨干力量。从余乃明的个人经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文革严重破坏了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大批青少年失去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②1977年恢复高考为一代人提供了人生转折和发展的机遇
③文革结束后,错误的思想路线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④个人奋斗在成才之路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A.②③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
A1954年,李建国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
B1958年,李建国放学后,上山砍柴参加大炼钢铁
C1977年,李建国参加高考,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D1979年,李建国的舅舅回国,来到深圳经济特区创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
1977年,我国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从高考作文的题目,我们就能感受到当年火红的时代印记:《苦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他像雷锋同志一样》、《大治之年气象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谈实事求是》等,其中触及到1978年思想领域大讨论的题目是
A.《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 B.《大治之年气象新》 |
C.《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 D.《谈实事求是》 |
“老三届”指的是在1966~1968年三年中毕业的初、高中生。汕头某校张老师作为一位“老三届”,他最不可能经历到的是
A.文革中参加“上山下乡”运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
B.参加红卫兵,串联去北京 |
C.学校搞“教育大革命”,学习之余要参加生产劳动 |
D.恢复高考后,参加高考并考上北京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