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美国联邦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联邦议会参议员按人口比例产生 |
B.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之间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 |
C.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发生权力冲突由联邦最高法院依据宪法裁决 |
D.各州在行政不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
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扮演角色重要,其形成的根本目的是( )
A.通过多种手段影响政府政策 |
B.维护各利益集团的自身利益 |
C.促进社会利益多元化 |
D.争夺最高统治权 |
《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的。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篇章。请问这一时期黄河安流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 |
B.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 |
C.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 |
D.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
华盛顿体系是凡尔赛体系的继续。这二者的相同之处是( )
①都是战胜国对战败国严厉制裁的体现
②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③都涉及到了中国问题,侵犯了中国主权
④都体现了帝国主义战胜国利益再分配原则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这四根“支柱”对于中央集权的作用不包括 ( )
A.郡县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
B.尊儒制度: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哲学 |
C.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
D.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 |
对井田制的解读主要有以下观点: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造成上述分歧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史料证据匮乏与多元史观 |
B.历史可以任人诉说 |
C.百家争鸣的需要 |
D.西周土地买卖频繁,难以确认 |
某同学学完欧洲某次思想解放运动后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泯神性破禁锢理性领风骚;下联:灭王权反专制民主掀骇浪。据所学知识判断,横批应是
A.文艺复兴 | B.宗教改革 |
C.启蒙运动 | D.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
分析下面人口简表,导致人口户数剧减的主要原因是
皇帝纪年 |
公元纪年 |
人口户数 |
人口指数 |
太祖开宝九年 |
976年 |
3090504 |
100 |
仁宗庆历八年 |
1048年 |
10723695 |
346 |
徽宗大观四年 |
1110年 |
20882258 |
676 |
高宗绍兴三十年 |
1160年 |
11375733 |
368 |
光宗绍熙四年 |
1393年 |
12302873 |
398 |
A.政治形势 B.生产力水平
C.社会动荡 D.思想文化
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 | 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 B. | 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
C. | 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 D. | 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
中西虽然治国理念不同,但在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方面却不谋而合,下列能够反映这种相同点的有( )
①行省制 ②联邦制 ③君主立宪制 ④一国两制 ⑤代议制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④⑤ |
D.③④⑤ |
下列两图反映的的工具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的多样性 |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
C.我国古代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发展进步 |
司马迁在《史记8226;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 B.漕渠 | C.都江堰 | D.白渠 |
“一定时期的思想和文化是对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下列文化现象与所反映政治经济对应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 |
B.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卢梭倡导君主立宪制 |
C.文艺复兴后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启蒙及生物进化思想形成 |
D.大一统时代,市民阶层壮大——句式灵活的楚辞产生 |
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
A.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 |
B.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
C.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
D.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
法国思想家西耶斯把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劳动分工原理——“每个人的社会活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替他人的劳动”——引入政治领域来阐释某项制度,认为这种制度下“人民既不出场也不缺席”。他应该是在阐释
A.代议制 | B.邦联制 | C.联邦制 | D.两党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