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0世纪30年代《北洋画报》上刊登的一则女鞋广告,其文字写道:“各界仕女们注意——在这极热的暑天——步履不可少透气的凉鞋——轻松凉爽,有宜卫生。”此广告反映了
A.女性追求美丽已成为社会主流时尚 |
B.民国初期的移风易俗政策效果显著 |
C.西方服饰已取代了中国的传统服装 |
D.商品宣传比较注重迎合民众的兴趣 |
(英)呤喇《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1859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
A.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 | B.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
C.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 D.广州被辟为通商口岸 |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下表所列信息,按时间(洋务运动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
新式住宅、《渔光曲》、中华邮政、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 |
② |
西装、西餐、磁悬浮列车、中央电视台 |
③ |
长袍马褂、《中外纪闻》、最早的航运企业、自办有线电报 |
④ |
布拉吉、火葬、邮电局、北京地铁 |
A.③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
丁贤勇教授认为:“近代交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它一方面改变着传统城乡经济格局、经济发展模式;另外一方面也影响着、推动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这表明近代交通
A.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B.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的步伐加快
D.有利于中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D.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较为广泛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男女皆平等独立,婚姻之事不复名为夫妇,只许订岁月交好之和约而已,行之六十年,则全世界之人类皆无家矣。……全世界之人既无家,则去国而至大同易易矣。”在这里,康有为所要表达的思想主张是( )
A.婚姻与家庭革命是实现人类大同的重要途径 |
B.消灭家庭私有制实现人人平等 |
C.和约婚姻是实现人类平等的基础 |
D.男女独立式的婚姻制度将导致全世界的人无家可归 |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约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
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19世纪60年代后一些有识之士,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最先提出这些主张的是
A.资产阶级维新派 |
B.资产阶级革命派 |
C.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 |
D.走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新青年 |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时的“蓄发令”,再到辛亥之后的“剪辫易服”,对头发苛求的背后是复杂而隐晦的历史在流动。影响近代国人头发命运的因素有
①政治统治 ②反清斗争 ③西学东渐 ④民族政策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
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 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
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
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
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
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
自来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的现象,其反映出( )
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 | B.城市设施普遍完善 |
C.生活用水受到污染 | D.工业文明受到抵制 |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www. m1905.com/bbs,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
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
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 B.辛亥革命时期 |
C.鸦片战争前后 | D.新中国成立初期 |
下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