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 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
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 | 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
近代“帽业专家”盛锡福帽店的发展历程。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A.太平天国时期 | B.辛亥革命时期 | C.五四运动时期 | D.新中国成立初期 |
中国人有过年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喜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 ④“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 )
A.①②④③ | B.①②③④ |
C.③④①② | D.②①④③ |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如图所示是1896年创办于上海的一份著名报刊。下列有关此报刊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近代国人办报的先例 |
B.近代第一份通俗性报刊 |
C.有利于推进变法、开启民智 |
D.拉开了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
谭鑫培主演的京剧电影《定军山》是中国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它拍摄于
A.18世纪末 | B.19世纪初 | C.20世纪初 | D.20世纪末 |
中国电影网的网址是“http://www. m1905. com”,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
A.纪念电影诞生 | B.中国电影事业诞生于1905年 |
C.电影传到中国 | D.中国影片首次获得国际荣誉 |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
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家郑观应曾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巾入中国,而女
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
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近代中国百姓不爱劳动,生活用品都依靠进口 |
B.近代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已经完全依赖西方的商品输入 |
C.大量西方商品涌入,手工业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
D.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已完全解体 |
1895年,电影在法国诞生。1905年,中国人摄制的 电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这部电影是
A.《定军山》 | B.《风云儿女》 | C.《渔光曲》 | D.《歌女红牡丹》 |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
C.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A.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 B.西方文明具有强大的优越性 |
C.自由、平等的精神 | D.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