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维钧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他曾与1919年和1945年分别在法国巴黎、美国旧金山代表中国参加重大国际性会议。第一次会议拒签国际文件和第二次会议上签署国际文件都有力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权益。他拒签和签署的两个国际文件分别是( )
A.《凡尔赛和约》《联合国家宣言》 | B.《四国条约》《大西洋宪章》 |
C.《凡尔赛和约》《联合国宪章》 | D.《国际联盟盟约》《九国公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二战( )
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 |
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
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 |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 |
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
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
C.两次世界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 |
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
硝烟散尽,反思长存。在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50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这次大会 ( )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
C.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 | D.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
2011年2月11日,巴西、德国、印度和日本“四国联盟”高级外交官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声明,主张安理会同时增加常任和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新增常任理事国应包括这四个国家。在四国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各常任理事国态度不一,美国坚决反对德国“入常”但支持日本,而中国则坚决反对日本“入常”。四国“入常”及各常任理事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
①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 ②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关系
③经济地位影响政治地位 ④联合国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和平与文明的未来都取决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识领域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种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的保障。”以下叙述最符合作者本意的是
A.文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
B.为避免战争,世界各大文明应该趋向统一 |
C.文明的冲突已经取代了政治的冲突 |
D.各种文明间的理解与合作是人类共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
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
B.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
C.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 |
D.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 |
《新浪·文史观天下》第35期主题是:NO!八张否决票告诉世界“中国态度”。其中记载:“1955年12月3号,中国在‘安理会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决议草案’上投了反对票”。关于这一外交记载的解读正确的是
A.这一记载是假的,当时中国政府尚未加入联合国 |
B.彰显了新中国参与国际活动的积极态度 |
C.反映了新中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 |
D.体现了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 |
下图所示是某同学在学习中收集的史料。这些史料最能说明
A.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 |
B.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
C.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
D.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
硝烟散尽,反思长存。在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50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这次大会 ( )
A. |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 | 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
C. | 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 | D. | 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
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的首脑历史上首次会晤时,中美首脑分别是
A.江泽民和克林顿 | B.江泽民和希拉克 | C.胡锦涛和克林顿 | D.胡锦涛和奥巴马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标志着人类发展观出现重大转折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是 ( )
A.实行可持续发展 | B.实行对外开放 |
C.发展知识经济 | D.推进经济区域化 |
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根本上关键是
A.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问题 | B.和平与发展问题 |
C.第三世界贫困问题 | D.新的国际格局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