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分)史论结合、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评价问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
《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
材料二: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
费正清 |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自《中国近代史》 |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摘自《剑桥晚清史》 |
材料三:以下三幅图片分别是中英《南京条约》、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
(1)据材料一,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分析两则原文的最大不同之处。(4分)
(2)据材料二,评价关于近代中国条约体系的观点。(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3分)
(3)据材料三,提取三幅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政府对外政策的不同信息。据此说明哪一种场景对你震撼最大。(8分)
(4)据以上分析,指出史料研读、综合评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请回答:
(1) 三次战争后,清政府分别被迫签定了什么条约? 概括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3)为什么说“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中产生了一个新中国?
(4)综上所述,你有什么启示?
回顾下列中华各民族上下五千年团结、融合、御侮、奋斗的五个片段
(1)公元前221年,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蒙古族建立元朝,迎来了民族融合的又一次高峰
(3)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史
(4)血肉筑长城,八年抗战取得胜利
(5)新中国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繁荣
结合以上史实和所学知识,以“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众志成城”为主题,谈谈你的认识。
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谱写了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1900年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简表
战争名称 |
时间 |
发动国 |
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
鸦片战争 |
1840—1842年 |
① |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甲午中 日战争 |
1894—1895年 |
日本 |
② |
③ |
1900—1901年 |
英国德国 等八国 |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材料二 邓世昌殉国后,光绪皇帝撰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三 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材料四 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请回答:
(1)填写材料一中的表格。材料二中的邓世昌壮烈殉国于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哪一次海战?
(2)材料三中的“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是在什么事变爆发之后?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
中英鸦片贸易以及由此引起的两次鸦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马克思研究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材料。马克思认为,对外贸易、暴力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依次演进,是资本世界增值运动进程中的“三位一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二 这个新的王朝害怕外国人会支持一大部分中国人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妨碍对华出口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因素,是那个依靠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而存在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材料三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四 马克思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中指出:“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到底什么是自由贸易呢?这就是资本的自由,排除一些仍然阻碍着资本前进的民族障碍,只不过是让资本能充分地自由活动罢了。”因此,不平等条约的“不平等性”就体现在“英国垄断”前提的设置上,友好条约贩卖的东西正是剥削秩序。
——《鸦片贸易、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你如何理解“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这句话?
(2)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对外贸易、暴力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依次演进,是资本世界增值运动进程中的‘三位一体’”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史论结合、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评价问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
《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两个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两则条约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5年,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外,我国其它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共达620多亿美元,冻死、饿死者不计其数。
——摘自《百度百科·日本侵华战争(词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的角度概述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的严重破坏。
材料三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为什么将9月3日确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举行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人在技术(包括军事技术在内)、经济和行政上的成就远优于亚非地区的人民。籍着这些成就,欧洲人能够让亚非地区的人民在世界市场上享有他们的成品,大量工业生产的利益,改进了生产力,较佳的保健教育、内政上的安全、以及改善了的行政。欧洲商人、工业家、拓殖者、工程师、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传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克服着亚非静态社会对进步缺乏兴趣,并且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
材料二: 欧洲人籍着滥用他们军事上的优势,并且受他们工业家渴求廉价原料所推动,以及为他们的大量生产找市场,欧洲国邦的政府把亚非地区独立的人民拉到他们的轴心里去,在经济上剥削他们,挫折其本土经济的成长和民族的生活,否认他们自决的天然权利,攻击他们的文化,并且把他们暴露在所谓西方文明的罪恶之下。
-----以上选自《殷海光文集》
依据中国近代前期的有关史实论证上述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3)概述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三次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不同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点。
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治体制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材料二 在近代世界,英国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引领时代潮流,并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的。……制度创新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为未来指引方向;二是使原有制度不断更新,不断保持活力,能够与时俱进,这二者在英国都得到了体现。
——钱乘旦《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 近110年间……中华民族危难深重……根本没有民主权力……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四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封建转帝制”这一转型时期的主要政治特征。(6分)
(2)用相关史实来证明材料二中关于英国“制度创新”的观点。(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并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近百年来在政治实践方面是如何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
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谱写了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名称 |
时间 |
发动国家 |
签订不平等条约 |
鸦片战争 |
1840~1842 |
① |
《南京条约》 |
中日甲午战争 |
1894~1895 |
日本 |
② |
③ |
1900~1901 |
德国等8国家 |
《辛丑条约》 |
材料二 邓世昌殉国后,光绪皇帝撰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1)填写材料一中的表格。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2)材料二中邓世昌壮烈殉国于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哪一次海战?在这一次战役中,身先士卒的爱国军官还有哪些?试举两例。这次战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3)在中国,不只是军队抗击外来侵略,更有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试举两例并说明其主要意义。
材料
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联合国安理会呼吁停战,和平解决争端。1982年7月,安理会敦促交战双方停火撤军,并派遣观察团进行监督。1983年5月,联合国派特派团访问两伊境内遭受军事攻击的平民区;1984年3月,又派出调查团前往调查是否使用化学武器,再次呼吁停火;6月,安理会谴责了对来往科威特和沙特各港口商船的攻击。在战争期间,美苏等国向两伊提供了大量武器,插手地区事务。1987年7月20日,安理会通过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火、撤军、交换战俘及和平解决冲突,并决定首次引用联合国宪章第39、40条的规定,即如有一方拒绝执行,安理会将"开会审议确保决议获得遵守的进一步措施"。次日,伊拉克宣布予以接受。在各方压力下,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接受598号决议。8月20日,双方正式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
--摘编自彭树智主编《中东国家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598号决议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联合国在调停两伊战争中的作用。
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有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紫金山麓,坐北朝南,建筑宏伟。其祭堂的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中山陵每年吸引观光游客达500万人次,2015年10月3日至5日3天里,该景区日接待量接近15万人次,创下日接待量的最高纪录。其中,来自海外的游客较之往年增加四成。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1949年4月)
请回答: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四周铸有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山陵成为旅游胜地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三中,毛泽东诗词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何伟大意义?
(3)上述材料反映了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请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对其原因作一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中的①②分别与哪两次列强侵略战争有关?
(2)请将图照片加以分类,并填写在下表中。
类别 |
图序号 |
屈辱的外交 |
|
独立自主的外交 |
|
(3)图中④中外交部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还有哪些突出成就?请再举两例。
(4)图7⑤所反映的是我国外交史上的哪一事件?
(5)通过学习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你得到什么启示?
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文明是唯一没有间断的国家。中国人民在古代创造了很多为国人骄傲的奇迹,但历史的车轮驶入近代后中国却不断遭到西方的侵略,惨遭蹂躏。这其中必然有我们值得思考借鉴的原因或教训。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之。(只要言之成理均可得分;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有力。)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材料二 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2分)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理由是什么?(2分)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签订了什么条约?中国社会的性质完全沦为什么?(4分)
(3)材料三:“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占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