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南京条约》第三款规定:“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王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这一规定主要破坏了中国的哪项主权( )
A.司法主权 | B.关贸主权 | C.军事主权 | D.领土主权 |
美国《纽约时报》在清朝咸丰年间曾以《清军投降,北京城楼升起英法旗》为题大幅报道近代中国发生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应为( )
A.太平天国运动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 |
“务须让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马戛尔尼那时的岁月已经远去,如今法英两国要与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宫中,而不是在总督府等衙门,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镇开始的关系。”为此西方列强发动的战争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
道光皇帝1842年7月发过一道密谕:“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夷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道光皇帝畏敌妥协,与英方妥协议和 | B.清统治者仍然端着天朝上国的空架子 |
C.揭示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 D.此密谕直接促成了《南京条约》的签订 |
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
①虎门销烟 ②签订《南京条约》 ③签订《马关条约》 ④香港回归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④ |
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同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的罪行而饮恨,它就是( )
A.北京 | B.上海 | C.广州 | D.南京 |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曲公法,于平等之国开设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己不完整 |
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其主要依据是( )
A.当时中国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
B.工业革命使英国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
C.英国军事力量尤其是海军比中国强大 |
D.清朝统治腐朽国内矛盾尖锐 |
一个法国商人,下列在华的行为哪些是可能发生的:( )
①1897年到福州开工厂 ②1900年乘军舰到重庆
③1864年到北京旅游 ④1927年上海与华人冲突,由领事判决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的侵略中国的趋势主要是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 B.从开埠通商到割占土地 |
C.从单独侵略到共同侵略 | 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
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
①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②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
③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 ④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签订的条约相比较,最显著的不同点增加了 ( )
A.割地的面积 | B.赔款的数额 |
C.开放的口岸 | D.列强办厂的特权 |
下列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使中国人民肩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
B.使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
C.使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
D.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