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印证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④ |
下表中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战争名称 |
时间 |
战争影响 |
A |
鸦片战争 |
1840~1842 |
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6~1860 |
圆明园遭到破坏 |
C |
甲午中日战争 |
1894~1895 |
清政府被迫开放南京、苏州等地为商埠 |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00~1901 |
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 |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开放五个口岸 | B.要求设立公行 | C.规定五口通商 | D.中国自开商埠 |
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灾难史,也是一部民族抗争史。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是
A.左宗棠收复新疆 | B.反割台斗争 |
C.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 D.义和团运动 |
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文明人”是指
A.英国军队 | B.法国军队 | C.英法联军 | D.八国联军 |
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者把鸦片战争称为英国为维护正当贸易而进行的“通商战争”。其实质是①掩盖战争的性质 ②强调战争的作用 ③为殖民侵略辩护 ④表达对东方市场的渴求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 | D.②④ |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A.倾销鸦片 | B.传播宗教 | C.输出资本 | D.掠夺原料 |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最能说明列强获得了下列哪项特权?
A.领事裁判权 | B.片面最惠国待遇 | C.居住及租地权 | D.沿海航运权 |
据史料记载,1856年仅上海一地由英国人处理的刑事案件就达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而当时常驻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不过200人。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中英两国的法系不同 | B.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
C.中英两国的观念不同 | D.英国人在上海的人数众多 |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
A.倾销鸦片 | B.传播宗教 | C.输出资本 | D.打开市场 |
英法借中国政局动荡之机,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当时的“政局动荡”是指 ( )
A.洋务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戊戌变法运动 |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 | D.抗日战争 |
鸦片战争后,一些中国人认为林则徐如果有机会主持军事,中国就不会输掉战争。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实质反映出他们
A.不了解世界形势 | B.坚定的民族气节 |
C.痛恨清廷腐败 | D.主张发展近代军工企业 |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 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
C.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 D.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