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为此,林则徐采取的行动主要是( )
A.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 |
B.撰写《海国图志》和《华事夷言》等著作 |
C.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
D.提出“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革主张 |
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因素包括:①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②英国已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③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④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A.倾销鸦片 | B.传播宗教 |
C.输出资本 | D.打开市场 |
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B.甲午战 |
C.中法战争 | D.鸦片战争 |
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A.获得军费赔偿 |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
C.在华开设工厂 |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
毛泽东曾经总结“1840年起,几乎世界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的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 B.中国政府的软弱可欺 |
C.中国的近代化尚未起步 | D.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 |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 )
①中国丧失了大片土地和大量主权
②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③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毛泽东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三千年左右,直到19世纪中叶这个社会的内部才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不包括( )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 B.中国面临的世界形势发生变化 |
C.中国社会思想发生变化 | D.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中国式道路”。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①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②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③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④中国式道路是指国共合作完成革命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①④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
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
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
《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而言,最严重的后果是
A.外国列强大批入侵 |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 |
D.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说:“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
D.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
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战争,但结果却是英国获胜。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这主要是因为( )
A.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
B.综合国力强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
C.战争性质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
D.战争的结果与作战方针有直接关系 |
马克思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B.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
C.增开天津为商埠 |
D.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传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