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当时担任美国驻苏参赞的凯南对身边的记者说:“人民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其中第二个“战争”指
A.苏联对日作战 | B.美国进攻日本本土 |
C.美苏之间的对抗 | D.苏联战后的重建 |
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 B.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
C.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 D.杜鲁门主义的推行 |
“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进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这是哪一政策的宣传?
A.杜鲁门主义 | B.成立北约组织 | C.马歇尔计划 | D.发动朝鲜战争 |
“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背景的是
A.中国外交“一边倒” | B.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
C.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D.“扶蒋反共”政策失败 |
美国“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马歇尔”。由此得出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复欧洲经济 | B.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
C.实施杜鲁门主义 | D.稳定世界经济 |
关于漫画所反映的对外政策,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批评意见,认为它“开了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批评者的理由是
A.无视欧共体力量的壮 | B.主观上排斥东欧国家加入 |
C.公开叫嚣遏制共产主义 | D.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
《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对中美关系的概述: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总统制 ②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③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④美日的干涉是中国分裂的重要国际因素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西方在冷战中获胜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衰竭。”其依据主要是
A.美国的冷战战略遭遇重大挫折 | B.西欧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
C.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解体 | D.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崛起 |
下图是苏联和东欧国家对不同地区出口数额比例示意图。这种变化突出反映了
1938年 1953年
A.“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 |
B.二战中苏联、东欧国家损失更为惨重 |
C.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 |
D.斯大林体制阻碍苏联、东欧经济发展 |
1962年10月下旬的一天下午,苏联对美国宣布:“为了尽快消除危害和平事业的冲突……苏联政府……已发出一道新的命令,撤除你们所谓进攻性的武器,把它们装箱运回苏联”。这场引发美苏关系高度紧张而最终得以平息的事件是
A.柏林墙危机 | B.古巴导弹危机 |
C.苏联扶持东德 | D.朝鲜战争爆发 |
下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
B.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
东欧和西欧的划分是不同集团之间划分边界最典型的例子。东西欧的划分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划分,而是政治地理意义上的概念划分。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后两种制度对抗 | B.二战后美苏冷战 |
C.“社”“资”两大阵营对峙 | D.北约和华约建立 |
《全球通史》称:“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B.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C.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
D.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
美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