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 B.军事冲突的加剧 |
C.国家实力的消长 | D.敌对意识的淡化 |
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
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
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
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曾向参议院指出,美国要建立一种世界体系,以便让“企业家们可以按照商业原则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战争结束后,这一建议体现为( )
A.“冷战”秩序的建立 | B.《关贸总协定》签署 |
C.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 D.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
1949年下半年发生了苏联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者使美国和其盟国感到,它们正面临着苏联空前的军事威胁,甚至是核威胁;后者则使杜鲁门政府认为它所担心的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张已成为事实。这两大事件直接导致( )
A.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
B.“冷战”加剧和美国极力排斥新中国 |
C.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
D.美苏两国因惧怕核战争而妥协对话 |
有史家对世界近代现代史进行阶段划分,如14~16世纪是“发现”的时代,是近代社会的准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是“剧变”的时代,是文明的新探索与创新。那么,20世纪上半期的阶段特征恰当的是( )
A.“理性”的时代 | B.“工业”的时代 |
C.“探索”的时代 | D.“冷战”的时代 |
二战后,美国提出的“冷战”是指( )
A.战争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对抗形式 |
B.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
C.在欧洲用经济手段,在亚洲用战争手段 |
D.进行核对抗 |
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 | B.国家实力的消长 |
C.军事冲突的加剧 | D.敌对意识的淡化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丘吉尔曾经说:“和平是恐怖(编者注:指核武器)生出来的健壮的孩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核武器的产生有利于实现和平 |
B.脆弱的和平会被核武器打破 |
C.美苏核竞争给世界带来了和平 |
D.核恐怖平衡维持了和平局面 |
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演说,这篇演说发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的最初信号。下面关于“冷战”中“冷”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直接诉诸战争并不符合美苏双方的根本利益 |
B.刚刚饱尝二战之苦的各国人民反对战争 |
C.双方均拥有核武器,一旦核战争爆发,双方两败俱伤 |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矛盾冲突加剧 |
下列各项中对下图所示“甲计划”的评述正确的是
A.它是两极格局正式形成背景下,美国与苏联对抗的表现 |
B.欧洲煤钢联营为它实施提供组织保障,也促进欧洲和解 |
C.美国借此把政治上控制欧洲与消化其过剩产能结合起来 |
D.偏袒性援助促进西欧经济的恢复,但加剧了欧洲的分裂 |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二战后,日本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到20世纪 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回顾这段历史,日本政府将其称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风雨35年”。 从战后的国际形势来看,所谓的“机遇”应该是指( )
A.在冷战背景下,日本成为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 |
B.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欧洲重建 |
C.在中朝相继独立后,反共阵营的日本幸免战后的赔偿责任 |
D.在两极格局下,美国扶植日本以抗衡社会主义国家 |
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 B.军事冲突的加剧 |
C.国家实力的消长 | D.敌对意识的淡化 |
“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杜鲁门主义与美苏“冷战” |
B.马歇尔计划与美苏“冷战” |
C.马歇尔计划与战后“新经济” |
D.“北约”成立与美苏“冷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