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和平学迅速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有人认为和平分为“消极和平”和 “积极和平”,以下属于“消极和平”的是
A.美苏核军备竞赛 | B.热战 |
C.不结盟运动 | D.冷战 |
“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 B.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D.北约组织的建立 |
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
C.世界多极化趋势演变 |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
“阻止共产党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为此美国在西欧( )
A.进行反共反苏的舆论宣传 | B.实施马歇尔计划 |
C.建立北约组织 | D.实施军事援助 |
1946年初,美国外交官凯南首先提出“遏制政策”,被华盛顿当局积极采纳。“凯南本人……不相信苏联真的在为共产主义‘圣战’卖力”。这反映出美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 )
A.对抗共产主义 | B.争夺世界霸权 |
C.实行政治封锁 | D.采用经济制裁 |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德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符合史实是
A.1870年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获胜——普鲁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法国高 |
B.1871年德意志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C.1948年柏林危机爆发——德国成为冷战在欧洲的前沿阵地 |
D.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联邦德国的社会制度更先进 |
有学者认为:“民主德国加入‘经互会’,除经济上日益依附于苏联而外,在经济现代化发展方面还是取得某种‘双赢’的结果:资源匮乏的民主德国,能以少量的资金获得发展经济所迫切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其中绝大部分原料和能源来自苏联”。这表明( )
A.“经互会”是区域经济集团 |
B.“经互会”阻碍了民主德国的经济现代化 |
C.民主德国与“经互会”经济一体化 |
D.“经互会”成员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经济互助 |
美国《新闻周刊》撰文指出:“马里兰大学一个研究小组收集的数据显示,我们眼下处于50年代以来全球暴力的最低点。但我们被告知我们生活在一个黑暗危险的时代:恐怖主义、流氓国家、核扩散、金融恐慌等。部分问题出在这里:暴力逐渐减少,信息却不断激增。”作者意在说明( )
A.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得威胁被夸大 |
B.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
D.“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
1947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支持成立一个在联合国范围内的欧洲联合国”,美国还通过“欧洲统一美国委员会”的组织,支持欧洲联邦主义;丘吉尔号召建立“欧洲合众国”,却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定位为“我们与他们在一起,但不属于他们之中”,要充当欧洲一体化的“朋友和监护人”。材料表明英美在欧洲联合上的主要分歧表现在
A.对马歇尔计划的落实问题 |
B.欧洲共同体主权归属争夺 |
C.两国在欧洲联合中的地位问题 |
D.英美与欧共体紧密联系与否 |
1952年,斯大林提出“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即主张社会主义阵营协作互助以对抗走向灭亡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反映了( )
A.美苏“冷战”意识形态分歧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
B.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
C.苏联轻工业发达,无需融入资本主义市场 |
D.美国陷入“滞胀”,苏联在经济领域加强扩张 |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世界历史的现阶段,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中选择其一。这种选择大都不是自由的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是基于多数人的意志……第二种生活方式基于强加予多数人头上的少数人意志。它所依靠的是恐怖和压迫,操纵下的报纸和广播,内定的选举和对个人自由之压制。文中杜鲁门“强加予多数人头上的少数人意志”的表述暗指哪一国家( )
A.德国 | B.中国 |
C.苏联 | D.英国 |
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掀起罢工浪潮,随即波及全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工人运动也此起彼伏。针对这种情况
A.英国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 |
B.美国政府制定了马歇尔计划 |
C.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
D.法国联合欧洲六国成立了煤钢联营 |
1948年,美国在巴黎举办了“和平之车”、“美国家庭”和“我们正在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等一系列巡展,在西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举意在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B.缓和两极对峙的紧张局势 |
C.应对欧洲一体化的趋势 | D.策划建立北约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