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初期,有政治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 B.杜鲁门主义 |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D.组建华沙条约组织 |
美国实施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 B.向苏联和东欧进行经济渗透 |
C.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 | D.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社会经济 |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
美国总统杜鲁门说:“我深切地感觉到,如果听任南朝鲜沦丧,那么共产党的领袖们就会越发狂妄地向更靠近我们海岸的国家进行侵略。”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为此美国悍然挑起了朝鲜战争 |
B.美国的随后行动导致了朝鲜的分裂 |
C.这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
D.这种思想体现出了典型的冷战思维 |
“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掀起罢工浪潮,随即波及全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也此起彼伏。”针对这种情况
A.英国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 | B.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
C.美国政府制定了马歇尔计划 | D.法国联合欧洲六国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 |
1949年,“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 B.成立经互会 |
C.成立华约组织 |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
下列素材中,不能直接用于探究“‘冷战’局面形成”这一课题的是
A.丘吉尔铁幕演说录音 | B.马歇尔计划援助状况报告 |
C.“华约”成员国分布示意图 | D.“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文本 |
以下海报是荷兰政府于1949年刊印的,由此可知,荷兰政府
A.揭露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荷兰的阴谋 |
B.宣传马歇尔计划对荷兰经济的重要性 |
C.成为美国的盟友,共同遏制苏联 |
D.希望民众与政府齐心协力克服经济困难 |
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 B.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
C.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
下列各顶中,不符合美国“冷战”政策基本特征的是( )
A.对西欧实施经济援助计划 | B.发起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C.支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 D.发动越南战争 |
1950年艾奇逊在谈到美国政策时说,美国的防线是从“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至琉球群岛,直到菲律宾”。并说“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对这一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调整对日政策是美国远东战略的重要一环
②是二战后美国冷战政策在亚太地区的反映
③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形成美日防御体系
④缓和与日本的矛盾,减轻日本与美国的竞争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东方早报》发表的《60年家国:东亚冲突的历史溯源》一文指出:2010年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沿海周边突然成为安全焦点,是由于美国在二战后的几十年中,在东亚介入了三场战争——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所导致的。美国介入东亚战争表明其 ( )
A.开始向东亚扩张势力,谋求亚太地区霸权 |
B.以朝鲜半岛为基地,控制东亚局势 |
C.以越南为基地,控制南太平洋地区 |
D.配合欧洲“冷战”,实施全球霸权战略 |
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政府认为:再也不能允许其潜在的敌手通过经济上的闭关自守,政治上的颠覆活动以及军事上进行侵略等手段来取得对欧亚大陆的资源控制。美国“潜在的敌手”应当指 ( )
A.英国 | B.日本 | C.苏联 | D.法国 |
“冷战”与“铁幕”一词同时流行,表明美苏之间除了直接战争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下列关于美苏之间冷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
B.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和“经互会”的成立是冷战的重要表现 |
C.美苏冷战关系下,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 |
D.美国在亚洲实施冷战的主要表现是发动侵朝和侵越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