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掀起罢工浪潮,随即波及全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也此起彼伏。”针对这种情况
走进孙中山故居,就会看到中山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彰显了中山先生的伟大胸襟。在历史上也存在着“天下为公”的局面,但是后来被“家天下”的局面取代。后来改变这一局面的人物是( )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提到,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最能体现这种“越位”的是( )
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除建立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普遍性一般国际组织联合国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也大量涌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①联合国政府调节机制效力不足 ②大国强权政治主导着国际关系③民族主义政治诉求不断高涨 ④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减弱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对货币供应的管理调节经济,反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1976年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二战后至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米尔顿·费里德曼这一主张的是( )
2011年2月,德国和法国提出对欧元区经济政策进行监督的计划,欧盟领导人峰会上就此计划出现重大分歧,该计划中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争论,包括废止薪资指数化和协调欧元区企业税率。这说明( )①欧洲一体化进程充满了曲折 ②欧盟仅是对欧洲经济问题进行协调的组织③各国在经济事务中都有发言权,反映了世界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④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欧洲各国的合作正在积极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