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
B.开创皇帝制度 |
C.建立三公九卿制 |
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A.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
B.都加强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 |
C.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
D.都消除了社会矛盾 |
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这表明( )
A.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
B.官吏监察日益严密 |
C.贵族政治完全消失 |
D.行政效率逐渐提高 |
《琅玡台刻石》(下图)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碑刻铭文有:“维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关于碑刻铭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铭文反映秦始皇对法家思想的推崇 |
B.铭文反映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信息 |
C.铭文应是小篆,字体特点是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
D.该铭文的描述有一定夸大之嫌 |
《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
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
C.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
D.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
秦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础。下列对于秦朝中央集权的认识理解错误的是( )
A.秦朝的统一是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前提条件 |
B.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建立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建立的标志 |
C.皇权至上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突出特征 |
D.秦朝迅速激化的阶级矛盾集中反映了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 |
据《汉书•百官公卿志》记载,秦汉时地方沿袭乡里自治制度:百家为一里,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啬夫、游徼。三老管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收赋税,其权尤重;游徼管治安,均由当地推举名望之士充任。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郡县二级体制难以直接管理乡村 |
B.秦汉时中央集权制度与地方分权制度相结合 |
C.乡里自治制度是郡县制度在基层的补充 |
D.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 |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 B.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
C.分封制和宗法制 | D.宗法制和郡县制 |
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降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 )
A.兼并六国 |
B.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
D.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
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
B.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
C.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
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
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下图),中央巡视组巡视地方工作已全面展开。下列古代官职与其职能相似的是( )
A.秦御史大夫 | B.西汉刺史 |
C.宋同平章事 | D.明布政使 |
秦朝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的“道”是( )
A.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
B.与郡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
C.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
D.与乡同级的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
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下面四张地图反映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注:划了椭圆的标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 | B.①④②③ |
C.②①④③ | D.④①③② |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
C.制度法令的统一 |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