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
材料三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施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清史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的历史贡献。(2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天子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还设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
秦汉时期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中央设监察机关——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即刺史巡视制度,用该制度监督地方要员。
隋唐仍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唐朝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共司监察而各有侧重。在“一台三院”的体制内,各部门职责明确,互相配合。唐朝巡视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为以后朝代所效仿。
明朝的巡视制度在封建专制史上是最完备的。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立六个独立的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政务,规谏皇帝。清朝沿袭明朝,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
材料二 虽然巡视制度最早出现于中国,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但在国外也有类似的制度可以与之媲美。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巡视制度的历史作用。
(2)综合以上两段材料,分析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和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存在哪些不同点,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官有之,盖掌赞书而授法令,非今任也。……至秦汉……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通典·职官》
朝廷设风宪,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近年以来,未尽得人,妄逞威福,是非倒置,风纪废弛,令吏部: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风宪。
——《明会要·职官》
材料二 汉代十三部州示意图(下图)

阅读以上材料,写出与其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相关的两个历史名词,并予以阐释。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2年,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在政治方面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宋廉《元史百官制》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汤之孙太甲在位时,因其“不尊汤法,乱德”被幽禁。从战国时起,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便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理念,构筑了某种有利于廉洁政治的文化氛围。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 汉代规定,“臧值十金,则至重罪”;汉武帝设十三部刺史,其职责是“六条问事”,一条针对不法豪强,五条针对“二千石”的郡国守相,其余不问;汉代察举制突出了以“德”、“能”、“文” 等考选官员的价值取向。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唐代巡按任期两年,职责偏重刑狱;《唐律》规定:官吏监守自盗,“盗所监临财物者”,“三十匹绞”。《大明律》规定:官吏监守自盗,至四十贯者绞;官吏犯赃枉法,至八十贯者绞;官吏恐吓取财,即使未遂不得财,亦须杖刑;明代巡按对地方官吏兼有考察、荐举、纠劾之权。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孟德斯鸠曾经说过:“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相对比较廉洁,与其廉政文化设计上的精良密切相关。在西方的政治观念中,西方人更倾向于把个人权利作为合理解决一切问题的基本坐标:“较之以往的时代,我们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在更大程度上为权利话语所支配。”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指出:“对于人权的无知、忽略或轻视乃是公民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由。”在西方社会,公民权利意识的发达是其政治廉洁的重要保障。……美国总统杰斐逊曾呼吁:“请您提倡一个扫除愚昧的行动,制定和改进教育普通人民的法律吧。让我们的同胞知道:只有人民才能保护我们,使我们能够防止这些弊害,为此付出的捐税尚不及献给国王、僧侣和贵族财物的千分之一,如果我们听任人民陷于愚昧无知,这些家伙就会在我们中间死灰复燃。”
——摘编自《西方发达国家廉政文化的特点及运行条件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廉政建设的主要做法。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西方廉政建设的主要特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
(前201年~公元192年)
④公元3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2~280年)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⑥公元5~6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
(3)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社会里,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与之相应的制度特点是专制。但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这是中国制度建设的独特之处。……秦朝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体制形式中最关键的步骤。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跟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
——陶涛《关于“中央集权制”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1644年4月25曰,明代崇祯皇帝自缢于北京禁苑煤山。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有学者把东西方这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材料二中的“两种制度”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东西方这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朕为始皇帝,后世以世计,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材料表明(  )

A.秦始皇统一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郡县制为秦始皇传位服务
C.“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D.封建帝王以天下为一人的私产最终确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材料二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明史》卷72《职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四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是什么?废丞相以后,明初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4分)
(4)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什么演变趋势?(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其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   )

A.保证皇位世袭 B.体现皇权独尊
C.证明皇位正统 D.震慑割据篡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国形势图秦朝疆域图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元朝行省图
材料四 我国和苏联的情况很不同。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在苏联,俄罗斯人口多,但占的地方也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向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而要进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周恩来《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1957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平定六国后秦朝疆域扩大的两个主要区域。任选其中一个区域,根据所学知识概述秦朝加强对其控制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郡县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结合元朝行省图,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5)综上材料并结合当今社会形势,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材料二 下表是史学家对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叙述

学者
内 容
徐中约
它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
张岂之
它杜绝了隋唐之前选官制度中“唯门第是准”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封建王朝官员队伍的素质。

材料三 为什么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创造,却最终在15世纪之后输掉了竞争?写出《枪炮、细菌和钢铁》的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给出了他的见解:因为中国是如此执着的一个中央集权,……而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中国,则可以通过一个愚蠢的决定,阻止一切技术的进步,甚至销毁曾经的财富。
——刘十九《小细节里的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在选官制度方面添加了哪些“软件”?
(2)材料二中的“它”指的是哪一选官制度?依据材料概述其历史作用。
(3)材料三中美国学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你是否同意,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氏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材料二 相关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分布示意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西两种政治文明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四幅示意图所展现的政体。图3体现了美国政体具有怎样的特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4个小问,共计10分)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材料二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隋唐的相权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是怎样的发展趋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
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