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新年伊始,美国最大的时政类杂志之一—《时代》周刊最新一期(2007年1月22日出版)的封面上,“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始”几个大字赫然在列,红色的长城背后,一颗金黄色的五角星正冉冉升起(如右图)。杂志内文更是以11个页码的篇幅,详细报道了正在崛起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这昭示着——中国的崛起令世界瞩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一一李斯《谋逐客书》
材料二 范睢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其后四十余年,秦国继续坚持范睢“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再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然后打败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攻占齐国。
——“史记吧”网上资料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秦国崛起的原因。
材料三 日本的“拿来主义”确实很值得后发展国家借鉴……明治维新后,手忙脚乱的新政权派出使团赴欧洲考察各国制度,以便为日本规划蓝图。代表团在考察后得出结论:一切仿效德国。
——钱乘旦《明治维新失误引出的历史教训》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到二战前德、日崛起的共同特点及其对世界的主要影响。 (6分)
材料四 中国领导人曾明确指出: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和平崛起的中国,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维护力量,而不是破坏力量;她为国际社会带来的只能是机遇,而不是威胁。
——摘自2005年8月9日《半月谈》:《中国和平崛起有益世界》(郑必坚文)
材料五 “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是互相补充,是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
——摘自2003年12月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
(3)从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中各举一例重要史实来证明材料四观点的正确性。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温家宝总理提出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置左、右丞相,佐助君主国家军政要务。嬴政统一全国以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实人。
材料二院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四: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福威。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三公”的出现有何实质意义?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矛盾?
(2)据材料二,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
(3)据材料三,为什么说“传统的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4)元代实行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据此并结合材料四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
(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1是“战国兼并形势图”;图2 是“秦朝疆域图”。根据以上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两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两个时期?
(2)这两个时期的政治特点分别是什么?
(3)概括这两幅图(两个时期)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1是“战国兼并形势图”;图2 是“秦朝疆域图”。
(1)对比春秋大国争霸,从图1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 )
A.“尊王攘夷” B.楚王问鼎
C.三家分晋 D.秦修万里长城
(2)对比图1,从图2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 )
A.“尊王攘夷” B.三家分晋
C.实行分封制 D.实行郡县制
秦朝时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透过秦朝时期的艺术品以及有关文献记载,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材料一]
(1)从图片中你可以透视秦朝的那些历史信息?
[材料二]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
——《史记.始皇本纪》
(2)要了解史记关于秦始皇陵内部情况的记载是否属实,还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研究?
[材料三]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3)如何看待杜牧对阿房宫的记载?
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始终存在着两对主要矛盾,其中之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据此回答:
(1)(右图为“丞相之印章”封泥)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三公,其中,丞相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2)朱元璋曾下令“后世子孙永不许恢复丞相制度,如果有人如此请求,凌迟处死。”他下这道命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终明一代,虽没有丞相之名,但却仍然有人有丞相之实,这主要是指明代什么机构中的人?该机构最初由哪位皇帝设立?
(3)右图为军机处值房。该机构是哪一朝代的什么皇帝设立?军机大臣的职责是什么?它的设立有何影响?
(4)宋朝以前,丞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到明清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中国古代非常注重行政监察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御史大夫,秦官……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日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注:秩千石指官员俸禄)
材料二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规定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包括其子弟)、地方豪强有无“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二千石选署不公、苛阿所受,蔽贤宠顽;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贷赂、割损政令,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等违法行为。
唐代规定,监察官则主要察官人善恶;察户口流散,籍账隐没,赋役不均;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等。材料三汉文帝时,发现“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监督御史”;而唐代则规定尚书仆射对于“御史纠劾不当,兼得弹之”;金代规定“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
材料四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朝实行的监察制度及其职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唐监察官职责的异同。
(3)材料三反映了古代监察制度的什么特点?
(4)在材料四中,包拯提出了什么原则?
(5)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对今天有何借鉴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贾宜在<过秦论>中说:“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材料三:
材料四: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收缴了天下的金属兵器铸“金人十二,各重千石”;“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实边,动辄数万家,如“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等。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由图(一)和图(三)各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图(一)到图(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秦是如何实现由图(二)到图(三)变化的?
(2)根据材料材料二,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
(3)材料三、四所显示的这些事实在战乱纷繁的春秋战国时能实现么?在秦朝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什么?
(4)根据材料及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请简要阐述一下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秦朝时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透过秦朝时期的艺术品以及有关文献记载,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材料一
材料二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
——《史记.始皇本纪》
材料三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问题1: 从图片中你可以透视秦朝的那些历史信息?
问题2:: 要了解史记关于秦始皇陵内部情况的记载是否属实,还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研究?
问题3:如何看待杜牧对阿房宫的记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被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前汉书》卷14
材料2:(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卷106
材料3:(主父)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
──《前汉书》卷64
材料4:自此以来,……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至哀、平之际,皆继体苗裔,亲属疏远,生于惟墙之中,不为士民所尊,势与富室无异。
──《前汉书》卷14
回答:①根据材料1,说明汉初分封王国的依据是什么?试指出这一依据正确与否?
②根据材料1、2说明西汉为什么要解决王国问题?材料2、3的解决方法有何不同?
③材料4说明了什么问题?
④试对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作出正确的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第一次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内容。……律文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市场管理、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刑徒监管、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秦律规定“盗徒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律文中所见到的刑名计有斩首、磔(断裂肢体)、弃市、斩左趾、鋈(钛足)、黥(割鼻)、城旦舂(男子输边筑城,女子舂米,均为四年以上徒刑)等。
──《中国古代史》
材料2:在《田律》、《徭律》、《仓律》、《工律》、《工人程》、《金布律》、《关市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活动都有明确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秦史稿》
材料3: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经过汉朝的损益,成为唐以前历代法律的蓝本。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秦汉史》
材料4: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指刑徒)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汉书·刑法志》
请回答:①根据材料,归纳秦律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职能。
②根据材料,概括秦律的特点。
③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秦律颁布的目的、实质和作用。
中国的秦始皇和雅典的伯利克里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什么?他们各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政治制度的正常运作?这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在当时起到了什么共同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图1 唐朝中央机构 图2 明朝中央机构 图3 清朝军机处内景
(1)图1体现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3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综合上述图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唐初每事先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四 辽宁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时,意外发现了一份很多学者都未见过的“廷寄”。“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的密信,系用牛皮纸封制,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书写在信封两侧:“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
回答:
(1)请依据以上材料,填充表格空白。(12分,每空1分)
|
体现的制度或机构 |
制度或机构的主要特点 |
历史影响 |
材料一 |
|
|
|
材料二 |
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 |
王权至上,王位世袭; 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
地方: |
|
|
|
材料三 |
|
|
|
材料四 |
|
|
|
(2)概括以上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
(3)根据表格要求和所填内容,为表格设计一个标题。(2分。要求:标题尽可能简约、准确,反映中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