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为秦汉时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情况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朝代 |
县制 |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
层级 |
秦 |
郡县制 |
郡——县 |
二级制 |
汉 |
|
西汉和东汉前期:郡——县 东汉末期:州——郡——县 |
二级制 三级制 |
A.汉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B.郡县制是秦朝开创的一项重要制度
C.两汉统治者直接沿袭秦朝的郡县制
D.东汉的地方管理体制发生了本质变化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 B.更有利于黄帝集权 |
C.制度、法令的统一 |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
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却持久的记忆。“深刻却持久的记忆”主要是指( )
A.完成统一 | B.制度创新 |
C.修筑长城 | D.暴政而亡 |
下列官职或机构,具有检察职能的是
①秦朝的御使大夫 ②两汉的刺史 ③北宋的参知政事 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②③ |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
某学者认为,“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暂,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 | B.宗法制 | C.郡国并行制 | D.察举制 |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
《史记·蒙恬列传》云:“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湮谷,千八百里。”关于这里的通道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西南夷的五尺道 | B.为了加强北部边防而修筑的直道 |
C.为征服岭南而修筑 | D.为了防止北部蒙古族的入侵 |
《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
D.开始用军功授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
秦朝“废分封,设郡县”的主要目的在于( )
A.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B.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
C.巩固刚刚统一的封建国家 |
D.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制建立 |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
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
D.王位世袭制确立 |
秦代只设置郡县制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 B.君主专制的加强 |
C.中央消除了地方的威胁 | D.地方实权的扩大 |
通常意义上,“帝国”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标准:其一,统一辽阔的国土;其二,专制统治;其三,强大的军事扩张。按照上述理论,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鲜明的帝国是( )
A.秦朝 | B.汉朝 |
C.唐朝 | D.元朝 |
“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
A.分封制度 | B.世袭制度 | C.中央集权制度 | D.宗法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