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
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 |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D.“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史记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关于这里的“通道”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西南夷的“五尺道” |
B.为加强北部边防而修筑 |
C.为征服岭南而修筑 |
D.为防止北部蒙古族的入侵而修筑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材料二 据班固《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王焚文书而酷刑法。……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
材料三 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则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唐]吴兢《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
(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是如何“仁义不施”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为实施其“存百姓”思想而采取的经济措施。并据材料一、三,指出孔子和唐太宗提出或实行其治国理念的根本目的。
(4)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和唐太宗实行其不同政策的不同结果。
1975年底,在湖北云梦出土了一千一百余枚秦代竹简。墓主人生前任县令史,竹简法条是他抄录的有关法律文书,记录了刑事、经济、民事和官吏管理的法律条文,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从中可以得到秦朝的确切信息是
A.关心民众生活 | B.加强专制集权 |
C.形成立法规范 | D.进入法治社会 |
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 D.用泥制陶的事实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形成 | B.神权与王权结合 |
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 D.王位世袭制确立 |
秦朝《琅琊刻石》:“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材料反映了( )
A.对秦皇文治武功的颂扬 | B.秦朝实行富民强国政策 |
C.秦始皇刻意掩饰其暴政 | D.统治者重农抑商的主张 |
郡县制与分封制主要不同在于( )
A.郡县分两级,分封分四级 |
B.分封制主要在周朝实行,而郡县制开始于秦朝 |
C.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
D.郡县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分封制不利于巩固周王的统治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秦汉时期得以“化家为国”,主要是由于当时
A.世官制转为科举制 | B.分封制转为郡县制 |
C.刀耕火种转为铁犁牛耕 | D.百家争鸣转为独尊儒术 |
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 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
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
社会转型期政治制度变化剧烈。从先秦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有( )
①实现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②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③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政治舞台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 |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主管宗庙礼仪,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少府主管皇室财政,宗正主管皇室事务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 D.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