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的完成是在( )
A.公元前21世纪左右 |
B.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
C.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 |
D.公元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 |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制度是( )
A.创立郡县制 | B.确立三省六部制 |
C.开创科举制 | D.确立王位世袭制度 |
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这样划分依据的角度是( )
A.社会经济形态 | B.地方行政组织 |
C.专制集权的程度 | D.生产力的发展阶段 |
“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 B.实现了国家统一 |
C.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 D.创立三公九卿制 |
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巡视组巡视地方工作已全面展开。下列古代官职与其职能相似的是
A.秦御史大夫 | B.西汉刺史 |
C.宋同平章事 | D.明布政使 |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在《琅琊刻石》中曾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全国的土地都归皇帝所有 |
B.皇帝对全国有最高控制权 |
C.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 |
D.名归皇帝,实为民众所有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形成 | B.神权与王权结合 |
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 D.王位世袭制确立 |
秦朝《琅琊刻石》:“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材料反映了( )
A.对秦皇文治武功的颂扬 | B.秦朝实行富民强国政策 |
C.秦始皇刻意掩饰其暴政 | D.统治者重农抑商的主张 |
郡县制与分封制主要不同在于( )
A.郡县分两级,分封分四级 |
B.分封制主要在周朝实行,而郡县制开始于秦朝 |
C.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
D.郡县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分封制不利于巩固周王的统治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秦汉时期得以“化家为国”,主要是由于当时
A.世官制转为科举制 | B.分封制转为郡县制 |
C.刀耕火种转为铁犁牛耕 | D.百家争鸣转为独尊儒术 |
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 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
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
社会转型期政治制度变化剧烈。从先秦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有( )
①实现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②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③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政治舞台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