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A.选官制度逐步走向开放 |
B.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 |
C.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 |
D.人才选拔由中央下放到地方 |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吏治,为此设立监察机构,下列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①太尉②御史大夫③刺史④尚书令
A.①④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古人云:“天子之耳不能自聪,天子之目不能自明”。因此,中国古代建立了( )
A.监察制度 | B.三公制度 | C.谏议制度 | D.选官制度 |
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
A.丞相 | B.太尉 | C.御史大夫 | D.郡守 |
《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
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的相关评述中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分权制衡原则 |
B.秦之定制奠定了后世的基本政治格局 |
C.作者对“原理”开创者持反对态度 |
D.作者对“后世”的官制没有创新 |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
①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③唐设三省六部 ④元设立行省制度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如图,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③④②① | B.②④③① | C.④③①② | D.③①②④ |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国家统一与巩固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③④ | D.②③ |
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到帝制的第一次转型是指(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
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 D.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 |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里的”制”指的是( )
A.分封制 | B.郡县制 | C.科举制 | D.行省制 |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 )
①中央政府和与地方势力 ②皇权与相权 ③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 ④汉族与少数民族
A.③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有的县域经济富裕、人口密集了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此做法最主要的考虑是( )
A.增加财税 | B.多安置官吏 |
C.给予地方更多权力 |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