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
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
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 |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这反映了他( )
A.反思了以往暴政的危害 |
B.坚持法家的法治思想 |
C.决定以道家的“无为”治国 |
D.部分吸纳了儒家思想 |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期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度和法律控制,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礼仪与政治分离 | B.从人治到法治 |
C.国家管理制度化 | D.为民主政治奠基 |
《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A.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
D.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
D.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
张树平说: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在权力控制和社会组织的意义上,“若以西洋史的眼光看,都是非常‘现代’的创设”。这里的“现代”是指( )
A.中央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管理 |
B.运用法律来实现权力的监督 |
C.国家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 |
D.官员选用采取公平公开方式 |
历史纪年法是历史学习研究的基本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公元前3世纪晚期秦朝建立 |
B.民国二十六年全面抗战开始 |
C.康熙五十年时康熙皇帝50岁 |
D.1898年是干支纪年的戊戌年 |
在遥远的古代,雅典和中国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关于这两种文明在伯利克里和秦始皇时期治国方略上的不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民主法制与君主专制 | B.贵族制与分封制 |
C.公民大会与三公九卿 | D.政事共商与皇权至上 |
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认为,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
A.农村不受中央控制 | B.农村管理注重血缘关系 |
C.农村实行村民自治 | D.农民有较大的自主权 |
“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因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下列说法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郡县制不利于中央集权 |
B.秦行郡县的目的是为了“行其大公” |
C.郡县制的推行是秦速亡的原因之一 |
D.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为害滋多” |
下表罗列了秦、西汉、宋、清的部分官职,下列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 |
同平章事 三司使 提点刑狱司 |
② |
刺史 司隶校尉 常侍 大司马 |
③ |
郡守 奉常 监御史 廷尉 |
④ |
知府 海军提督 管带 巡抚 |
A、③②①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②④③①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叙述:“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材料中的“公”指的是秦始皇
A.始兼并,灭六国 | B.废分封,置郡县 |
C.修长城,建直道 | D.建帝制,传千载 |
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扩大统一帝国的规模,下列属于秦朝时开始归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是
①河套地区 ②岭南地区 ③云贵高原 ④吴越地区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