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他本人肯定没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尽管这样,他在实质上还是修改了这个体制……而且也扫除了有关党及其领导人一贯正确的神话。”这段评论中的“他”是指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7)经济发展情况表(各项指标排名情况)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2
1
2
1
电力
10
7
4
3
2

6
4
3
4
3

5
5
4
3
3

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A.苏联依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完成了全面工业化
B.苏联经济指标排名的提升缘于西方发生经济危机
C.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有力地促进了苏联现代化发展
D.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暴露了经济结构的失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大林曾经断言:“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至100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好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苏联为此进行的努力不包括( )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
C.实施五年计划 D.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    )
“爸,您能给我套车钥匙吗?”
“好,别丢了,儿子,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
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
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

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 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
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 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者李述森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是强国的诉求。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材料论及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体制
C.赫鲁晓夫改革 D.新经济政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布哈林1928年写道:“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 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他认为苏联

A.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工业化建设要遵循规律
C.经济建设应强化资本积累 D.商品供求关系已经失衡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

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

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B.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苏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 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指出:苏联官僚主义的习惯势力,以党的领导干部为主体的特权阶层,对自由交流知识的限制和缺乏激励个人发挥主动性的制度,这一切使它在迎接未来的高技术革命方面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为此

A.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勃列日涅夫实行新经济体制
C.赫鲁晓夫发起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批判
D.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有
①“计划就是法令” ②以市场引导经济  ③给集体农庄庄员一片自留地 ④让农民为工业化交纳“贡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口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下苏联(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口号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② “开垦、开垦、再开垦”
③“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④“延缓速度就是落后”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③②④① D.④③①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对这里的“模仿”表述正确的是

A.从根本上调整了生产关系
B.完全照搬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手段
C.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危机
D.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兼顾了社会各阶层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斯大林格勒战役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