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形成于30年代发展于二战后初期 |
B.导致社会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
C.苏联揭开了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帷幕 |
D.在中国没有产生重大影响 |
有人认为: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席卷西方各国的时候,苏联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前期。西方的经济危机,恰恰成了苏联大国崛起的良机。下列属于“苏联崛起的良机”是
A.苏联社会制度的优势明显 | B.1932年苏联工业产量跃居到到世界第二位 |
C.经济萧条导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 | D.有利于从西方引进技术、资金、进口机器 |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你认为他所说的“消极的东西”主要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 B.苏联轻重工业比例的失调 |
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 D.苏联农业的落后局面 |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这是来自《大国的崛起》的一段话,这里评价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布雷顿森林体系 | D.斯大林体制 |
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的主要原因是
A.计划体制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
B.苏联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
C.“斯大林体制”是最先进的经济体制 |
D.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道路 |
斯大林体制形成的历史条件有
①实行工业化 ②实行农业集体化 ③实施五年计划 ④取消新经济政策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观察分析下图,说明两者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 )
|
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A.在本国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
B.进行农业合作化的根本原因不同 |
C.根本目的不同 |
D.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原则、步骤不同 |
世界现代史时期,世界已经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从这一角度看,苏联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工业化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
A.没有走“农产品输出的道路” |
B.没有利用美国的“金元外交”来发展自己 |
C.没有利用“共产国际”开拓世界市场 |
D.缺少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苏联经济建设时说:“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苏联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太多 |
B.农民积极性受损,农业发展长期滞后 |
C.苏联把农业当成为高速发展工业积累资金和提供劳动力的“殖民地” |
D.赞扬苏联农民具有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奉献精神 |
1932年以前,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未超过1913年的水平,且1930年后有所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 )
①经济体制不利于农业发展 ②农业集体化中的失误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④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④ |
导致苏联20世纪30年代大清洗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
A.个人崇拜风盛行 |
B.国际反苏势力猖獗 |
C.斯大林对阶级斗争的错误认识 |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最本质的缺陷是( )
A.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作用 |
B.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
C.权力高度集中,缺少群众监督 |
D.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
右面两位人物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推行的经济政策最大区别在于 ( )
A.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
B.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
C.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
D.对工农联盟及农业发展的认识 |
关于经济体制的探索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三个阶段,它们的共同点是( )
A.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 B.都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 |
C.都曾产生过积极作用 |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