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
C.合理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以下文字反映了不同时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开垦荒地是增加粮食—个重要而且完全现实的来源,也是最容易做到和最迅速的办法。”
②“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
③ “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国营农场,它们在向国家缴纳粮食方面不仅能够代替富农而且能够代替个体农民。”
④“责成每一个粮食所有者,必须在本法令公布一周内,把超过播种田地和自己到下次收获前的定额消费量的全部余粮呈报交售。”
A.②④③① | B.④①③② |
C.④②③① | D.④③②① |
读下图,下列引言与图片主题相符合的是( )
A.“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 |
B.“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
C.“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与苏维埃政权为敌” |
D.“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促成当时西方“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五年计划使人民富裕 |
B.自由经济模式的弊端无法克服 |
C.急于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 |
D.计划经济是医治经济危机良方 |
1927年苏联粮食获得丰产,但国家收购到的粮食较前一年下降了1.28亿普特,导致该年苏联粮食出口量从1.53亿普特骤降到0.27亿普特,这对依靠粮食出口获得外汇从而购买设备建设工业的苏联来说是致命的。为此苏联推行
A.农业集体化 | B.余粮征集制 |
C.固定粮食税 | D.重工业优先 |
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
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
C.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 |
D.斯大林体制建立 |
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 810万吨增加为8 500万吨,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 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 )
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
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 |
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
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
苏联流传一个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们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这段笑话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
C.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 |
D.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
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到苏联对社会主义所持的是怀疑态度,而1934年第二次到苏联时,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的精神。”维尔斯说这句话的主要着眼点是( )
A.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
B.西方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力量 |
D.苏联与西方暂时处于和平共处状态 |
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 |
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 |
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 |
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 |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
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年)在1957年发表的小说《日瓦戈医生》是“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小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态。“那个时代”的苏联
A.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
B.在美苏争霸中占据绝对优势 |
C.工业企业可以租借、租让 |
D.大量城乡劳动力去垦荒种粮 |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 |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
B. |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
C. |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
D. |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