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提到,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最能体现这种“越位”的是
A. B. C. D.
欧洲似乎已经“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和象征主义等方面的历史中,有希望找到把欧洲作为一个共同体而与世界其他地区区分开来的整体经历和集体记忆,找到为欧洲各民族提供了共同参照的东西。”这表明欧洲一体化( )
A.根源于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 |
B.旨在摆脱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
C.建立在相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上 |
D.得益于相似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 |
某国际组织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它内部成员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距很大,是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双赢的选择和结果。它有大国的主导,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地位,为它的成立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动力,这是它的显著特点。”该组织是( )
A.北美自由贸易区 | B.亚太经合组织 |
C.上海合作组织 | D.欧洲联盟 |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空前突出,北美、亚太、西欧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三大区域组织。以下阐述合理的是( )
①欧盟是目前最有成效、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性集团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
③亚太经合组织是本地区政府间最有影响的经济论坛
④三大区域组织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各成员国仅限于经济合作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图阴影部分反映的是某国际组织的发展过程。这一组织的发展( )
A.加剧了地区的军事对立 |
B.实现了货币的完全统一 |
C.基本实现了成员国经济均衡发展 |
D.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
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
A.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 B.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
下表为美国1950——1973年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为顺差,“-”为逆差)
下列对该表格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对日本与西欧的贸易总额逐渐减少 |
B.美国的正经济逐渐走向崩溃 |
C.美国与日本、西欧间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
D.日本、西欧的经济总量逐渐超过美国 |
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目的是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成立欧洲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与欧盟结构特点类似的是
A.1787年之前的美利坚合众国 |
B.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 |
C.1922年建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主义共和国联盟 |
D.1992年成立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
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
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 |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火 |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下列关于两者之间 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后者对前者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
B.前者是后者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 |
C.后者在世界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是产生前者的原因 |
D.前者有利于形成多极世界,后者不利于形成多极世界 |
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
西欧国家为维护独立和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
朝好的方向发展。”“西欧的联合”在当时客观上有利于( )
A.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 | B.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
C.消除中美间敌对关系 | D.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欧盟与它的主要区别在于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
B.都推动了区域内政治、经济间的交流合作 |
C.加强了区域内经济合作 |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