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列强间的主要矛盾。”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英、德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与霸权斗争最激烈 |
B.英、德矛盾的发展导致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出现 |
C.英、德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
D.英、德关系的变化导致世界格局变化 |
列宁说:“一战后美国几乎把所有国家,甚至最富有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这表明( )
A.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 B.美国经济全面繁荣 |
C.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D.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 |
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 B.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
C.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 D.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
下列关于一战中同盟国集团失败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经济实力处于明显劣势 ②作为非正义一方,失道寡助
③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 ④内部矛盾不断尖锐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一战中,对1916年战争形势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德军速决战计划破产,双方转入阵地战 | B.双方的制海权发生重大变化 |
C.协约国开始掌握战略主动权 | D.美国的参战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
1916年2月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其目的不包括
A.扭转海上劣势 | B.切断协约国与美国的经济联系 |
C.推动美国对协约国作战 | D.为赢得战争创造条件 |
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即后起列强要求重新分割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 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
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 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
“1914年6月28日,戛弗日罗·普林西波在这里用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这是后人写在萨拉热窝某纪念馆墙上的文字,另一堵墙上还复制了普林西波的亲笔,“我们热爱自己的人民”。材料中的“我们”应当是指
A.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 | B.塞尔维亚政府 |
C.奥匈帝国民族主义者 | D.俄国民族主义者 |
一位史学家讨论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说:政府部门急剧膨胀与男子短缺,使妇女的社会经济力量突然获得进展。妇女就业人数增长到297万人,增加了80万人。过去,她们充当女侍,或待在父母身边,或依附丈夫;现在,她们离家工作,甚至远离家乡,取得独立的社会地位。这里描述的历史现象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A.北美洲独立战争期间 |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D.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 |
1914年8月2日英德双方谈判时,德国首相指出:“你们是否要为一张废纸(指保证比利时中立的条约)和我们开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我们承担着光荣的责任,要保卫一个弱小邻国的独立、自由与领土完整。如果哪些国家说他们只有在条约对他们有利时才守约,我们就不得不使局势变得只有守约才对他们有利。”以上材料反映出英国的真实意图是( )
A.为维护比利时的中立而对德作战 | B.为维护国际公约的尊严而对德作战 |
C.以武力阻止德国势力的扩张 | D.以武力逼迫德国遵守《凡尔赛和约》 |
要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个直观的方法是阅读历史地图。从右边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应当选择的战略是
A.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 | B.突袭对手,两面出击 |
C.积极防御,打阵地战 | D.诱敌深入,打运动战 |
下列关于三国同盟形成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 |
B.1879年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国和奥地利首先缔结条约 |
C.德国利用意大利同法国之间的矛盾把意拉入同盟 |
D.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成立,德国成为核心 |
一战又被称为堑壕战(是一种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战壕进行作战的战争形式),双方都在试图打破这种格局,而新式武器的运用有利于打破战争的僵局,新式武器的运用可谓是陆战的巨大转折。符合以上论断的典型战例是( )
A.马恩河战役 | B.凡尔登战役 | C.索姆河战役 | D.日德兰海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