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1815-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这一切现象当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改变,却要数美国人的参战。美国的加入,从此决定了20世纪历史的面貌。 ——霍布斯鲍姆
材料二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0年底说,我们现在竭尽全力支援保卫自己、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的发展,有三种趋向。一种是以苏联为首的世界人民同西方民主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制止法西斯侵略,推迟和避免世界大战的发生……第二种法西斯势力同西方民主国家暂时达成妥协,法西斯国家不断蚕食中小国家,并在向英法开战之前首先进攻苏联……第三种是苏联孤立自保,希特勒实现声东击西,在进攻苏联之前首先进攻西欧国家。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美国在两次战争中的态度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分析上述态度的变化对两次战争的进程和对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3)结合美国在两次战争中的表现谈谈你的认识。(言之有据,条理清楚可给分)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与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趋向相吻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种趋向未能最终出现的原因。
历史上常见某次战争的结果酝酿着另一次战争的起因。下列几组战争中,有这种因果关系的是( )
①普法战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中日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④第三次中东战争与第四次中东战争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请结合史实推断,格雷最有可能认为战争将导致下列哪一状况的出现( )
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 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 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作为主要战线的西线,英法联军同德军进行了殊死较量,一战期间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和规模最大的战役都发生在西线,他们分别是导致德军“施里芬计划”破产的 战役和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坦克的 战役。( )
A.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 B.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 |
C.日德兰海战、索姆河战役 | D.马恩河战役、索姆河战役 |
下列属于人类进入了20世纪以后才出现世界大战原因的是( )
①到20世纪,各国各地区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人类世界基本上成为一个整体
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以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变得空前激烈
③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④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会影响到他们控制下的区域,进而影响到整个世界
A.①②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列与民族问题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拉美独立运动彻底铲除了封建主义 |
B.一战中塞尔维亚的参战具有民族解放性质 |
C.提拉克的激进主张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向 |
D.民族成分单一是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的最大优势 |
(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初,是一个躁动与不安的年代。自从以机器与大都市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各殖民大国及某利益集团,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角逐,最后由一个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导致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二 一战历时四年,31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双方动员兵力达889个师共计7351万人。大战死亡人数达到900万人,受伤2000多万人,另有350万人成为终身残疾。所有参战国的战争费用达3000多亿美元。因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计算,一战使德国耗费了1500亿马克的财富,近200万德国人葬身战场,连同被俘虏受伤的共达750万人,约占德国人口的六分之一,损失惨重。1918年德国民用工业生产下降57%,农业收成减少50%,经济濒临崩溃。
“偶然的恐怖事件”是什么?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大战产生的重大结果。
江泽民总书记曾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要牢记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而坚持奋斗。谈谈一战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下列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体系形成
②俄国退出帝国主义阵营
③英日同盟被拆散和五强海军条约的签订
④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历史,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政治人物的言论:
① 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英·格雷
② 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德·皮洛夫
③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法·福煦元帅
④ 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
权利的捍卫者。——美·威尔逊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②①④③ | D.②①③④ |
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
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A.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平衡 |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 |
在二十世纪初德国的外交家曾说“我们也要阳光下的地盘”,这突出的表明了
A.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殖民地 |
B.德国的经济实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C.德国和英国的矛盾已经成了世界主要矛盾 |
D.帝国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 |
之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主要依据是( )
A.双方不分胜负 |
B.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 |
C.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停战和谈的方式宣告结束战争 |
D.战争的结局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之分 |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名言是“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
悲观者已经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这体现了一战前德国强烈的( )
A.军国主义 | B.霸权主义 |
C.极端民族主义 | D.乐观主义 |
在19世纪下半期,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至20世纪初,世界已被基
本瓜分完毕,但没有一个列强是知足的。它们不“知足”的根本原因是( )
A.每一个国家都已装备起强大的陆军 |
B.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特别贪婪 |
C.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大的殖民地 |
D.基督教徒们需要更广阔的传教地域 |
某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下表中协约国在1914—1917年三种战略物资生产出现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最有可能的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两大军事集团战略物资生产表(单位:百万吨)
|
1914年8月1日 |
1914年9月25日 |
1917年 |
|||
协约国 |
同盟国 |
协约国 |
同盟国 |
协约国 |
同盟国 |
|
生铁 |
22 |
22 |
16 |
25 |
50 |
15 |
钢 |
19 |
21 |
16 |
25 |
58 |
16 |
煤 |
394 |
332 |
346 |
355 |
851 |
340 |
A.美国加入协约国阵营,放弃中立
B.苏俄和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C.意大利的倒戈
D.同盟国集团内部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影响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