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以下结论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没有法国的启蒙运动,就不会有法国大革命 |
B.德意志帝国的建筑材料是煤和铁,而不是铁和血 |
C.巴黎公社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的产儿 |
D.(美国)内战的主要争端是主权与自由,双方寸步不让 |
1921年李大钊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距今恰恰五十年……巴黎人民起来反抗一个卖国的政府,并且宣告了市府的独立、自由、自主。……巴黎的人民在‘巴黎康妙恩’(The Commune of Paris)名义之下开始了一个自由的新时代。“康妙恩”就是劳动者的共和国。材料中的“新时代”是( )
A.无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的时代 |
B.无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的时代 |
C.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时代 |
D.社会主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代 |
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历程。其中,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共产党宣言》发表 | B.第一国际成立 |
C.巴黎公社诞生 | D.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
巴黎公社客观上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
A.马克思领导了巴黎公社起义 |
B.工人武装通过起义夺取政权 |
C.政府全体成员均由市民选举产生 |
D.公社委员会没收私营企业 |
第一国际成立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新”反映在( )
A.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B.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口号 |
C.加强了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 |
D.进行了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 |
欧洲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性事件是( )
①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②“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③英国宪章运动爆发
④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⑤《共产党宣言》发表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③⑤ |
列宁曾说,1871年“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还很不够……还没有工人政党……大多数工人甚至还不很清楚自己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方法”。列宁认为当时的法国( )
A.工人政党还不成熟 |
B.没有出现工人运动 |
C.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
D.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
《社会主义研究》杂志1986年第3期载文指出:“巴黎公社基本上是按照蒲鲁东(法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地方自治原则和布朗基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建立起来的一个城市自治政权。”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
A.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无产阶级革命 |
B.是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性质政权 |
C.建立了工农联盟政权 |
D.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 |
尽管法国主流文化不认可巴黎公社时代的社会主义,但是对巴黎公社还是有很多正面的评价。他们痛恨第二帝国在1870年秋天的失败与新政府的妥协,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样的理想斗士而自豪。据此判断,法国人正面评价巴黎公社是因为( )
A.其对民主政治的推动 | B.其对国际工运的支持 |
C.其改造旧世界的理想 | D.其表现出的民族精神 |
19世纪中期以前,由于西欧各国工人缺乏基本的政治权利,工人武装起义不断爆发;19世纪后期,许多西欧国家相继承认了工人阶级的基本政治权利,工人运动则倾向于以和平、合法斗争为主了。这表明( )
A.西欧各国已演变成为“人民资本主义” |
B.工人阶级可以通过改良道路取得胜利 |
C.有序的政治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
D.西欧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不成熟 |
巴黎公社曾经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来经营。这一做法
A.开经济国有化政策的先河 |
B.是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尝试 |
C.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继承 |
D.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
巴黎公社革命胜利伊始,作为工人阶级临时政府的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就指出:“我们接受委任之际,深感责任重大,但还是毫不迟疑、毫不畏怯地力加完成。我们的目的一旦达成,就要对……人民群众说:‘你们当时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委托:我们的个人利益开始抬头之日,就是我们克尽公职结束之时;那么听凭你们发落吧!’”这一主张能够体现( )
A.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 B.分权制衡思想 |
C.直接民主思想 | D.社会契约思想 |
【原创】. ......巴黎公社在1871年4月发布法令:未经司法代表批准,不得进行逮捕;禁止非法搜查民宅与征用物资,违者逮捕。尤其禁止任何对人身自由的侵犯。这反映出巴黎公社的
A.法律至上 | B.民主共和 |
C.法律完善 | D.保护公民权利 |
“有人认为它是无政府主义;也有人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早期实验;更有被认为标志当代世界政治左翼运动崛起光辉起始里程碑,影响广大深远。马克思认为它是对他的共产主义理论的一个有力证明”。其中的“它”应当是( )
A.巴黎公社 | B.俄国十月革命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D.苏俄新经济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