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统治的某个时期,沿海工厂企业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区,西部工厂数增加。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推动了国民革命在全国的展开 | B.目的是改变中国近代工业布局 |
C.意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D.保障了抗日战争所需物品供给 |
下图是1946年江苏常熟一家私人理发店的开张仪式。据此可知
A.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恢复发展 |
B.政协会议实现了国内的民主与和平 |
C.中国正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
D.常熟地区理发行业的技术非常先进 |
下表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状况,对表中信息评析正确的是
国家资本经营的工矿产品占国统区工业品的比重(1947年)
产品名称 |
占国统区% |
产品名称 |
占国统区% |
钢铁 |
98 |
硫酸 |
80 |
电 |
78 |
纺锭 |
60 |
煤 |
80 |
机制糖 |
90 |
出口植物油 |
70 |
机制纸 |
50 |
――资料来源 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辑,第1446页
A.国家资本的膨胀使国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B.国家资本完全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垄断地位
C.国家资本的垄断地位阻滞了民营工业发展
D.国家资本的扩充缓解了国民政府统治危机
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对表中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
1912—1945年中国工业生产指数(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1912—1920年 |
13.4% |
1921—1926年 |
-4.5% |
1927—1936年 |
8.7% |
1937—1945年 |
-2.45% |
A.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巨变 B.抗战期间民族企业遭沉重打击
C.十年内战期间民族工业仍有所发展 D. 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
B.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
D.政府需要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缓和经济危机 |
1943年6月7日,《申报》刊登的《商业利润与大众生活》:“限制利润,为统制经济土(注:原文无法辨识)所要求的一个条件;安定比生,为战时经济政策所要求的一个条件。因此,上述两种条件的配合,乃是其绝对的必要性。”文章宣传了当时在上海等地推行的经济统制政策,这种政策
A.利于日本掠夺中国战略资源 | B.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急刷膨胀 |
C.有利于市场繁荣和民生改善 | D.限制利润符合节制资本思想 |
1933年2月,实业家方液仙(镇海方家第五代传人)联合二百多家厂家,在上海南京路大陆商场开设了中国国货股份有限公司,下图为1949年1月1日该公司发行的壹仟万元股票一枚。以下关于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垄断国货市场 |
B.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联合经营自强 |
C.私营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
D.国有企业的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入 |
下图是近代某时期发行的航空救国券,航空救国券的发行能够说明( )
A.官僚资本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 | B.南京国民政府志在建立民主国家 |
C.政府充分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 D.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在华投资总额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对其解读正确是( )
时间 |
1840-1895 |
1895-1911 |
1911-1927 |
1927-1937 |
1937-1945 |
1945-1949 |
国家 |
英国 |
英国 |
日本 |
美国 |
美国 |
美国 |
总额 (万元) |
8026 |
33955 |
69627 |
11969 |
262096 |
4791 |
占列强对华投资比重 |
82.5% |
28.1% |
44.2% |
37.3% |
75.5% |
68.1% |
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日、美在华势力的消长
B.列强对华投资总体呈下降趋势
C.列强投资缓解了中国民族工业资金短缺问题
D.美国对华投资始终占重要地位
无锡申新三厂和茂新二厂是荣德生创办的企业。1942年5月前后,日军曾提出要“合作经营”无锡申新三厂和茂新二厂,或签订租约租用这两家工厂,荣德生都严词拒绝,日商丰田纱厂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产权,荣德生也不答应。他说:“我是中国人,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下列有关表述,不准确的是( )
A.民族企业要发展,必须完成反帝任务 |
B.上海民族企业受到日本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 |
C.拒绝日本收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
D.不把产业卖给外国人,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
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3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是
A.洋务企业 |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
“政府管制外汇、黄金,以平抑物价。1942年,发行一亿美金公债,每一美元定价法币20元, 不久黑市高至法币450元,但有关人士,仍可按官价购进,大获暴利。1943至1945年之间,政府(有缺漏)售黄金,1944年至1945年,举办黄金存款,利益多落入大户之手。”这段叙述最可能和下列哪一议题有关( )
A.抗战后期政府经济政策与实施情形 |
B.抗战期间美元与法币的汇率变化 |
C.抗战后期政府对银行、金店、大户的控制 |
D.抗战期间政府放任黄金的买卖 |
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列强在华投资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其中表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
时间 |
1840~1895 |
1895~1911 |
1911~1927 |
1927~1937 |
1937~1945 |
1945~1949 |
国家 |
① |
英国 |
② |
美国 |
美国 |
③ |
数量(万元) |
8026 |
33955 |
69627 |
11969 |
262096 |
47918 |
比重(%) |
82.5 |
28.1 |
44.2 |
37.3 |
75.5 |
68.1 |
A.英国、美国、美国 B.美国、日本、美国
C.英国、日本、美国 D.美国、英国、日本
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货物 |
单位 |
1843年税率 |
1858年税率 |
棉花 |
担 |
6. 54% |
5. 72% |
印花布 |
匹 |
14. 25% |
4. 98% |
棉纱 |
担 |
6. 94% |
4. 86% |
A.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
D.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